------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作者简介:
潘斌,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学科研究项目基金项目(编号:2017SJB137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PPZY2015A054)。
获得奖项:
“2018年首届全国小城镇研究论文竞赛”鼓励奖。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9年3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投稿信息详见文末
摘要:经济与农村地区低成本的发展环境、特色的农业产品等要素的结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新的变化。新经济给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述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策略需要建立在对现状的充分认识和对成因的深入解析之上。基于此,文章结合对宿迁市泗洪县官塘村的调查,研究新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在住房条件、公共设施配置、市政设施配置三个方面的演化特征,并从自组织演化和他组织演化的角度建立新经济与官塘村人居环境演化关系的解释框架。
关键词:新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演化机制;欠发达地区;官塘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3.01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3-0106-09 文献标识码:A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在逐步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通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期处于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和资金持续外流的收缩状态。然而,尽管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一轮工业化与城镇化浪潮中籍籍无名,却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崛起、成为明星——新经济重塑了城乡区域的时空关系。新经济与农村地区低成本的发展环境、特色农产品等要素的结合,深挖了农村的资源优势。巨大的产品需求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兴产业集群开始涌现,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在创造大量非农就业的同时,对城乡空间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①,也带来了农村人居环境新的变化。
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对农村地区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同时,对它的相关研究也与日剧增,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对新经济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一个层面的研究集中于探讨技术变革与创新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电商运作模式和产业集群一直是研究的重点[1–6];另一个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电子商务运作模式[7–10],国内目前最多的是对“淘宝村”的研究,既有分析多以新闻报道为主,少量以调研为主的个案研究多以现象描述为主,尚未形成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淘宝村”发展经验及机制解析的研究。实际上,研究新经济对农村人居环境演化的影响,对于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和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宿迁市泗洪县官塘村为案例,尝试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剖析,但鉴于农村人居环境的复杂性,研究中很难精确地界定新经济对农村发展与人居环境演化的影响。因此,本文只是遵循以下思路:研究的目标不是要试图建立新经济与农村人居环境演化之间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而是将新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或背景,探索其影响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演化的特征。
由于运用广泛,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新经济现象。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认识可从对“淘宝村”的定义来看,“淘宝村”指的是大量网商聚集在农村,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电子商务集群现象②。目前中国“淘宝村”正在经历从点到面的跨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农村新经济浪潮③。本文认为,就新经济的社会与空间意义来说,它是农村发展外部力量快速植入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进程。电子商务改变了要素单向流动的格局,信息、知识、资金等流动要素与农村资源禀赋的结合,在激活新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激活了农村产业化的活力,农村城镇化自发生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物流网络创造出的时空压缩环境,农村能够便捷地接触更为广阔的产品消费市场,从而改变了相对偏远、闭塞的劣势区位,大幅降低了农民创业、创新的门槛。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经济背景正深刻的改变着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
源于协同学创始人哈肯的理论研究,组织进化的形式可分为两类:自组织和他组织。“组织”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包含着系统中运动的主体与客体,也就是“组织”的施动方和受动方。以此为视角,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条件下获得功能的过程为自组织,是系统内部作用下功能或结构的发生方式;相应的,他组织的作用力则是来自系统外部,通过外力实现系统内部的功能变化。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作用于人居环境演化进程的诸多要素同样可以归纳于“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理论模型中。模型中关于内外部作用力的理解对于新经济如何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理论切入点,农村人居环境的演化机制可以通过这一视角加以解析: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是农村人居环境演化的“内力”,是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生产方式、社会观念、村民组织等一系列要素在自组织模式下长期作用的演化结果。同时,将农村人居环境置于更宏观层面的空间与社会中,针对新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规划建设、投资管理等“外力”构成他组织机制,也对农村人居环境演化产生显著影响。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演化的现实情境中,自组织和他组织并非泾渭分明。内部要素自身的演化发展基于外部环境影响,外部力量的影响需要建立在自组织机制的基础上,依赖内部要素产生作用。总之,“内力”和“外力”相互交织,相互依托,共同作用,使农村人居环境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演化,在空间维度上形成分异(见图1)。

图1 内部要素与外部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演化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宿迁市泗洪县官塘村处于苏北地区④,具体位于宿迁市泗洪县城南边12公里处,属于近郊村,国道235与省道121正好在村庄南边相交通过,交通便捷(见图2)。村域总面积7平方公里,总共1040户,户籍人口4170人,常住人口5360人,可见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5左右。大于10户的居民点有4个且一共有4个居民点,最大居民点的用地规模为15公顷,所有居民点的总占地规模为130公顷。

图2 官塘村区位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早期官塘村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生猪养殖业,其特色农业产业为大棚西瓜种植500多亩。2010年,官塘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总耕地的70%以上,承包土地的大户表示土地的经济效益较好。2014年,官塘村开始发展国家扶贫产业光伏太阳能板,经济效益较好,相关企业规模也逐年扩展。同时还准备建立工业园区,其中主要产业为中小型的加工项目。2016年以来,官塘村开始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电子商务交易,以及配套服务业(包括100多家小型的便利超市),更为有效地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官塘村是远近闻名的发展新经济较早的农村,从经济上为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从产业来看,官塘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多元,一产、二产都相对发达,而且还有快速发展的以电子商务交易为主的三产,目前村中的主要产业为农业和相关的电子商务交易。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为110万元,其中超过50%来源于农业及其相关的电子商务交易。从人口来看,由于官塘村产业发展良好,目前经济条件相较其他村而言比较好,村里外来务工人员也较多,约有1100多人,超过60%从事的是电子商务交易行业。良好的发展条件也吸引了不少原本外出务工的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每年都约有150多人从外地返乡发展,创业就业也以电子商务交易为主。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返乡发展的人数也将逐年递增,进一步扩大。
根据调查,官塘村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升,住房条件更好,公共设施使用率更高,基础设施配置更完善,村庄整体面貌也更为整洁美丽(见图3)。因此,深入分析新经济背景下官塘村人居环境演化的特征,对于未来苏北地区这一欠发达地区如何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图3 官塘村村庄整体风貌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对官塘村进行现场踏勘、村干部访谈、乡镇和县政府主管领导访谈,以及省住建部门相关领导干部访谈,以使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2015年7月调研工作正式开展,由泗洪县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带领入村后,首先对村长进行访谈,形成对村庄情况的整体认识,并拍摄10张以上村庄实景照片。在访谈过程中进行录音和笔记,之后按照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框架将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村庄调研报告并插入实景照片,构成一份完整的村庄调查资料。除对村长进行访谈外,还进行了村民的入户调查(访谈+问卷),考虑到村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调查方式均为亲自入户,通过访谈的形式填写问卷,且在调查前事先熟悉问卷内容,向调研对象解读各问题的调查目的。此次入户调查共发放了20份村民问卷,问卷的对象选择尽量覆盖不同类型,主要包括常年在家务农的村民、有家人在外打工的村民,少量是返乡创业企业家和就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而且所有问卷都保证了“一对一”由调查人员现场提问、解释并填写。
根据国内对农村人居环境概念内涵的理论研究[11-16],本文认为,新经济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演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住房条件、公共设施配置、市政设施配置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和需求上。
经济状况改善,住房条件提升,住宅内部设施有了很大变化官塘村的住房以2~3层的多层楼房为主,且表面多有粉刷,住宅屋顶大多配置光伏太阳能板,空调设备齐全,整体而言住房条件比较好。整个村庄的宅基地面积共为70000多平方米,1980年以前建的住房有700户,1980至2000年建的住宅在300户左右,而2000年以后新建的住宅有760户(见图4)。2000年后官塘村的住房条件改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主要跟电子商务交易带来的村整体经济状况改善有关。

图4 受访村民的住房建造年份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从受访村民来看,其住房大都是本村土地流转和原有住房拆迁以后进行的集中建设,占80%以上,基本为2~3层。房屋面积在100~120平方米居多,住房条件较好。70%以上的房屋最近修缮过,外墙粉刷率也达到了80%以上。除房屋本身外,内部陈设也有很大变化。70%的住房内安装了空调,因此空调的普及率较高。网络的普及率达75%,主要因为电子商务交易需要网络。冲水厕所的普及率为80%,建有专门的管道排污。70%的住房具备洗浴的空间,所以本村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较高。95%的住房均有独立厨房,厨房以煤气为主要燃料(见表1)。
表1 受访村民的住宅内部设施有无情况统计表

从村民满意度来看,村民对住房建设的满意度总体较高。对于现状住房有80%的受访村民表示满意,但仍有15%的村民表示不太满意。总体而言,官塘村的住房条件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基本的生活设施完善,但村民反映,他们希望有更好的居住环境(见图5)。

图5 官塘村新建农村住房的面貌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公共设施配置日益齐全,利用率得到提高,出现新的设施需求由于居民点较为集中,因此村庄内4个居民点统一配置了幼儿园和小学,其他服务设施也配套齐全。大多数村民对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质量和配套设施都有较高的满意度。村庄内配置的卫生室、图书馆、娱乐活动设施、公共活动场地、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维护情况都较为良好,质量和利用率均较高(见图6)。

图6 官塘村公共设施的基本状况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在教育设施配置方面,从受访村民的子女就学情况来看,有39%的村民子女在本村就学,23%在本镇就学,15%在县城就学,而在市区和其他镇就学的情况为8%(见图7)。除一位受访村民的子女在外地上大学以外,本村村民子女的就学范围基本在本镇或县城内。而就读模式以每日往返为主,因此交通方式多以校车为主,占40%。受访村民对子女就读学校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的为55%,较满意的为25%,可见大多数村民对当地的教育是比较满意的(见图8)。受访村民对村(镇)学校的建设同样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提高教师质量、更新教育设施所占比例最高(见图9)。

图7 受访村民的子女就学地点分布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8 受访村民对学校的满意度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9 受访村民认为学校最需改善的方面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在医疗设施配置方面,受访村民对本村卫生室的满意度为78%,35%的人感觉一般。对镇卫生院的满意度为75%,另有10%不清楚。主要因为本村的卫生室条件较好,医疗水平和设施条件与镇上差别不大,村民小病在本村就医,大病去城里就医。对于村卫生室,受访村民表示比较满意,但在更新医疗设施、提升医师水平方面希望能做得更好(见图10)。

图10 受访村民认为卫生室最需改善的方面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随着官塘村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在养老、文体、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愈发旺盛。在受访村民看来,文化、体育设施成为目前最亟需的农村公共设施,养老、商业设施等的诉求也颇高(见图11)。另外对于缺少的配套设施,有四成以上的受访村民表示村里亟需公园,22%的受访村民表示需要电影院,11%的受访村民表示需要大超市和网吧这类商业设施(见图12)。

图11 受访村民认为亟需改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12 受访村民认为急缺的配套设施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官塘村作为康居示范村基本建成了村村通的公交系统,村口有直达的公交车,也可以通往周边的村庄及镇区。村庄4个主要居住点均实现了水泥道路入户。从居住环境方面来说,现有的居民居住点已经实现了小区化,村民的日常出行都较为便利,村内已实现通电、通水、通网络、通燃气、通有线电视。同时,官塘村积极利用国家扶持项目——光伏太阳能板,安装于住宅屋顶进行太阳能利用。被访村民基本都表示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感到满意,居住在村庄幸福指数较高。
总体而言,官塘村的环境宜人,绿化比例较高,卫生条件较好,整个村庄的道路都较为整洁干净,两旁设置垃圾箱,在专门的位置也设有垃圾回收池对垃圾进行统一的回收处理。
对于最需要加强的市政设施,村民认为主要有道路交通、给水设施、污水设施3项(见图13)。村内除了主要道路,其他道路也均为水泥路到户。尽管村内的污水可通过管井实现统一处理,但大多数的村民表示管井的排水排污质量欠佳,在下雨天经常出现路面漫水的情况。

图13 受访村民认为最需加强的市政设施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总体来看,新经济背景下官塘村人居环境得到迅速改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置水平逐步提高,这对村民的城镇化决策有较大的影响。分析发现,官塘村村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与迁出农村的意愿呈负相关,受访村民对本村的人居环境都普遍感到满意,迁出农村的意愿没有那么强烈。90%的受访村民愿意留在农村,只有10%的村民表示有迁出本村到城镇生活的打算(见图14)。说明官塘村的村民能看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和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且愿意留在村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好地建设村庄人居环境。

图14 受访村民迁出农村的意愿占比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1]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Lynda M.Applegate,W.Earl Sasser,et al.Overview of E-Business Pricing Model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3]Weill P,Vitale M.Place to Space:Migrating 10 Atomice-Business Model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
[4]王珏辉.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张国有.互联网机制如何激活农村经济——基于山东曹县和江苏睢宁的考察[J].人民论坛,2016(13):82-84.
[6]郑文含.“互联网+”乡村城镇化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睢宁东风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6):11-16.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6.002.
[7]钱俭,郑志锋.基于“淘宝产业链”形成的电子商务集聚区研究——以义务市青岩刘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11):79-83.
[8]程红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以及模式选择——农户为生产者的研究视角[J].电子商务,2014(11):28-31.
[9]罗建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沙集东风村电商—家具产业集群研究——“沙集模式”的生成、结构和转化[D].南京:南京大学,2013.
[10]曹璐.从淘宝村到“互联网+”,是否将改变中国乡村空间格局?[J].小城镇建设,2016,34(6):74-77,86.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6.023.
[11]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2]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70-74.
[13]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33(5):66-68.
[14]殷冉.基于村民意愿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5]韩雪婷,郭海.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村庄整治规划初探——以甘肃省红砂岘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4(2):99-10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2.023.
[16]赵晅,何佳.人居环境改善在村庄建设中的探索——以玉树八吉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5):85-90.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