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Beijing KeyLaboratory of Spatial Planning for Capital Region,以下简称“实验室”)由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建,是北京市科委认定的市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是一个创新平台。实验室的科研重点瞄准首都特大城市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聚焦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理论创新、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方面内容。为探索首都城乡规划研究前沿创造条件。
实验室是一个综合平台。结合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重点,在开展实验室建设中设立若干研究模块,结合各业务所工作,形成了业务所和专业模块交叉的科研组织体系,推动项目成果向科研成果转化和规划学科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完善规划研究学科体系奠定基础。
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平台。实验室以研究课题为纽带,通过加强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行业专家开展合作,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有效整合各方技术力量,为提升城乡规划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贡献力量。
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指出:“要围绕首都形成核心区功能优化,辐射区域协同发展,梯度层次合理的大首都城市群体。”。2015年2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区域协同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要求北京和东南环京地区不仅局限于基于自身发展的基础,还要突破行政边界的限制,在区域层面上加强横向的跨界协作。
1. 发展特征
1.1 三个发展趋势
近年来,东南环京地区借助临近北京的区位优势加快了发展步伐。首先,东南环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速显著。例如,河北的廊坊市区、三河、固安、高碑店市人口、经济的增速显著快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并已接近甚至超过与其毗邻的北京市通州区、大兴区。

资料来源:根据《廊坊经济统计年鉴》、《河北省年鉴》和《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年份遥感影像解译数据整理。
其次,东南环京地区城乡空间扩展显著。从城乡空间用地增长的统计来看,河北的廊坊市区、三河、固安、高碑店、香河、涞水、涿州,天津的武清、蓟县增长最为显著。其中,河北的廊坊市区、三河市,天津的武清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速超过北京市平均增速。

图1 2005-2010年环首都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核算。 
图2 2005-2010年环首都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速比较资料来源:根据2005、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核算。
第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周边地区加快了对接北京的步伐。一方面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北京,特别强调轨道交通和断头路的连接。另一方面,加快了承接首都非核心职能疏解的力度,特别是对商贸集散地和大型批发市场的承接。
可以看出,北京及东南部环京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天安门为中心、空间半径达到30-50公里、具有共同劳动住房市场的大都会地区的雏形。
1.2 呈现四种模式
一是飞地式增长,以北京与东部的燕郊、“北三县”地区的跨界发展模式为典型。特别是燕郊镇常住人口约50万,其中约15万在京就业。尽管位于行政边界以外,燕郊地区已经位于北京市通勤圈范围内,成为解决北京就业人口居住、生活的重要功能组团。
二是双城式增长,以房山南部的城镇和保定北部各城镇的跨界发展模式为典型。北京房山南部城镇和保定北部各城镇历史上均属河北省管辖,1958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造成行政分隔使空间上呈现“双城式”布局。
三是互补式增长,以大兴南部地区和廊坊市辖区西部、永清县、固安县联合打造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跨界发展为代表。京冀利用不同的比较优势支撑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北京拥有国际交往的需求和高端商务的职能,河北在土地资源、现代制造业、商贸物流等方面具备优势。
四是竞争式增长,以大兴的采育镇、通州的永乐店镇和廊坊市辖区、天津武清北部地区的发展为代表。大兴的采育镇、通州的永乐店镇和廊坊市辖区、天津武清均设立开发区。制造业集中在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建材等产业门类,同构竞争态势明显。
2. 四方面跨界协同问题
(1)规划用地圈层式快速扩张打破了生态空间的联通。东南环京地区各县市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一味追求“做大”,规划建设用地围绕北京在市域边界上“摊大饼”,对首都形成“围堵”之势,对首都的生态安全保障造成巨大压力。 
图3 北京和东南环京地区城镇规划用地空间示意图
(2)规划人口的快速增长给首都地区水资源带来更大压力。北京地区2020年按最大供水量核算可承载人口仅约2400万人。而据不完全统计,预计2020年北京东南部平原地区接壤的县级城市人口将新增加300万人左右,就业人口将达到400-500万左右。将进一步加剧地区愈发紧张的水资源压力。
(3)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存在矛盾。东南环京地区交通设施对接北京意愿强烈,寄望于通过强化跨界交通通达带动自身经济发展。但是,当前北京的交通系统特别是轨道交通尚未满足自身需求,尚不具备将环京地区纳入通勤圈的能力。因此,从保障首都安全角度出发必须控制交通对接的时序。
(4)房地产快速扩张、房价快速上涨。特别是2015年初至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的影响下,北京周边地区房价快速上涨。“盲目搞房地产炒作房价炒作房价,象铁网子又把北京围住”,将严重违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北京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
3 日本跨界协同规划的经验
2006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在前5轮首都圈规划基础上制定了《首都圈整备规划》,规划的核心是摆脱对东京的过度依赖,实现首都圈全面发展。规划提出划定“近郊绿地保障区域”实现区部和近郊地区生态廊道的联接。通过国家立法手段推动规划实施。同时强调东京都市圈和周边都市开发地区的空间关联,并提出在周边远郊四县打造三个功能独立的地区(关东北部地域、关东东部地域、内陆西部地域),构建以据点城市为中心、自立性强的地区,形成功能分担与合作交流的“分散型网络结构”,改变对东京区部一极依存的状况。

图5 日本首都圈整备规划(2006)空间格局规划示意图4. 跨界协同空间治理的初探
4.1 跨界空间重建的方式——四个跨界城镇群
本文提出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的原则,在北京和周边地区打造四个跨界城镇群。

图6 北京和东南环京跨界城镇群空间构想示意图
(1)京东跨界城镇群:包括通州东部地区、燕郊、三河、大厂、香河等组团。
(2)武廊跨界城镇群:包括武清北部地区、廊坊市辖区、通州区的永乐、大兴区的采育等组团。(3)京南跨界城镇群:包括固安、永清、大兴的榆垡和礼贤等组团。(4)保北跨界城镇群:包括涿州、高碑店、涞水、房山琉璃河等组团。4.2 跨界协同治理四大重点抓手
跨界协同必须在强调底线思维、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交通体系,实现有序引导,推动分工协作,优化空间组织,强化机制创新,构建一张蓝图等原则要求下开展工作。
(1)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控规模。本地区既是生态敏感地区又是跨界冲突地区,必须通过推动北京通州和廊坊北三县地区共同跨界一体的多规合一工作,共同合理控制北京通州新城,严格控制廊坊燕郊地区、大厂潮白新城和香河城区等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同时必须上收该地区规划的审批权限,实现跨界地区规划统一的规划、审批、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推动一张蓝图科学有序落地。
(2)共建跨界生态绿廊,提升城镇群品质。共建绿廊是扩大跨界地区的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的积极手段。保护并向外延展北京市平原区的楔形绿地,避免“围堵”。同时本地区整体禁止继续超采深层地下水。
(3)加强交通引导,实现跨界成群。强调依托市郊铁路和快速公交廊道采取“簇轴式和枢纽主导式”空间发展模式,引导城镇人口、产业和空间沿区域轨道交通紧凑高密度发展。同时控制好交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时序关系,避免交通基础设施过快发展造成人口和就业的“逆疏解”。
(4)以通燕一体为抓手,推动跨界协作。通州的定位转变和职能提升后,北三县作为其直接的腹地,将在大首都地区承担更重要的城市职能。因此建议加强跨界规划联动,通过规划整合,引导建设“通燕跨界协同发展示范区”。一是在职能建设方面,加强互补性协同建设,不断推动跨界的职住均衡。建议通州以行政管理职能为核心,并建设紧密型服务职能,建议燕郊以发展配套服务、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居住等为主。二是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推动共建机制创新,实现优质公共资源的跨界共享。一方面,通过私建公助、PPP等方式,号召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创新公共服务的建设和提供方式,提升跨界地区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异地医疗保险、异地养老保险、异地就学等领域推动区域互联互通,通过建构并优化联合财税体系、跨区域结算体系为通州-北三县地区市民更好地共享优质公共资源提供保障。
5. 总结
存异易,求同难。在新常态要求下,加强北京和东南环京地区的跨界协同规划,必须在生态环境、交通体系、产业功能组织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空间管制跨界联动。北京和周边兄弟城市必须克服行政辖区思维惯性的束缚,携手在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创新谋划空间发展格局,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率先突破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