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及规划建设导则事实上已经陷入无创新、背离城市化宗旨、失去基本健康生活标准、无现代规划理论可依的窘境,传统的规划导则也令大多城市空间发展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这意味着国内城市长期处于宏观与微观两大方向的规划失控;宏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城市不顾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泛大城市化、土地财政、土地城市化。微观层面主要表现在城市内部空间发展与环境、生活与工作、公共资源分配的失衡。
伴随大多数城市快速扩张,诸多城市并未能实现发展与环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无论是大区域空间还是城市内部空间的公共资源分配、区域经济规划等失衡,失去应有共享与使用的便捷性和资源的集约利用经济的协同合作。许多建成区刚建成不久即面临城市病的困扰。
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城市规划所执行的规划导则缺乏多专业融合与创新、缺乏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过度逐利并且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甚至远低于 1933 年国际建筑师学会颁布的 《雅典宪章》的标准。从而失去对于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正确引领功能。
为此我在 2015 年出版的《世纪之城:中国城市规划再出发》中对中国城市现行的规划经济指标做了较大调整,2016年住建部下发的城市规划暂行条例也与此基本一致的做了一些调整,旋即引起全国范围的对于旧城区和新建城区空间更新热潮。
但中国城市规划宏观与微观总体失控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绝非仅通过表皮的整容可以化解。由于城市符合基本健康标准的规划策略长期缺失,长期基于利益蔓延的城市扩张,早已使城市空间背离现代生活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事实一再证明:长期处于失控的城市规划亟待一种能够实现发展与环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系统的规划创新策略支撑,在此我们将其主要症结及应对措施简要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