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广佛肇都市圈产业发展特征:产业分工清晰,高端服务共享的发展格局
(1)产业发展层级化差异显著。横向对比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广佛肇产业发展层级化最明显。基于2017年GDP对比,广州市GDP位居全国前四,龙头地位突出;佛山市制造业发展具备竞争力,但对比广州仍有量级差异;肇庆的产业实力对比广佛两市有明显差距,GDP位于珠三角末位。基于企业布局核密度分析,相比深莞惠和珠中江都市圈,广佛肇的企业集聚程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
(2)差异化的产业空间格局。制造业往园区、专业镇集中。基于广佛肇制造业企业布局核密度演变分析,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于广佛两市。广州的黄埔、花都、增城等多个园区的制造业企业核密度增长迅猛,佛山制造业也呈现出往顺德、南海、三水等园区及专业镇集聚的特点,肇庆制造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四会城区及高新区。服务业层级明显,向中心城区集中。
笔者对广佛肇高端服务业企业数量变化进行统计,广州高端服务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3.7%,而佛山和肇庆仅分别增长7.0%和4.3%,高端服务业向广州集聚的特征越发明显。结合信息技术企业及金融业企业核密度演变特征,广州企业空间增长尤为明显,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区,而佛山、肇庆的热力变化较小。广佛肇都市圈呈现出三市共享广州市高端服务的空间特征。

图:2008、2018年广佛肇制造业企业核密度演变

图:2008、2018年广佛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核密度演变

图:2008、2018年广佛肇金融业企业核密度演变
数据来源:量子数聚(北京)有限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企业数据
(3)产业空间关系多元化。广佛产业横向分工比较清晰。广佛两市优势产业重合度较低,广州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制造三大支柱产业,佛山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家电、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两市工业内部前后向关联性强,广州的钢铁、石化等基础产业为佛山的家电、机械装备制造、塑料制品等轻型工业提供原材料;而佛山则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向广州输送中间产品及提供最终消费品。
肇庆以承接广佛产业转移为主导。肇庆市借助区位毗邻广佛的特点,依托肇庆高新区、广佛肇经济合作区等平台积极承接广佛的产业外溢。2013-2017年,肇庆累计承接产业项目412个,企业大部分来自广州、佛山。其中肇庆高新区目前引进的50多家企业中,有40%来自佛山。
总体来看,广佛肇都市圈产业发展层级显著、分工较明晰、高端服务集聚共享。广州形成“服务中心+大型园区”的结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区集中,先进制造业向园区集中;佛山形成“专业镇+园区”的结构,传统制造业形成众多专业镇集群,先进制造业也向园区集中;肇庆以“园区+村镇”结构为主,制造业主要向高新区等优势区位集中,外围村镇以传统工业为主。
4.2深莞惠都市圈产业发展特征:基于深度融合的协作型产业发展格局
(1)深圳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凸显,产业要素沿发展廊道集聚,相对均衡的网络化格局逐步显现。根据2008-2018年所有企业核密度分析,深莞惠都市圈的整体产业发展在延续依托制度界面、交通设施形成的中心-外围格局的基础上,呈现趋于均衡的网络化格局。2008年,都市圈产业要素一方面集聚于深港、深莞、深惠交界地区及各市中心城区等制度高地,另一方面沿广深高速等交通廊道呈放射状布局。2018年,以轨道为引领的区域交通体系升级,都市圈内部交通可达性与通勤效率显著提升,深莞惠三市已初步形成由轨道交通廊道串联各中心、节点的网络化格局。其中,东莞松山湖、潼湖创新城等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上的重要节点成为都市圈产业要素集聚高地。

图:2008年深莞惠都市圈企业核密度

图:2018年深莞惠都市圈企业核密度
数据来源:量子数聚(北京)有限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企业数据
(2)服务+产业配套的城市产业分工明确,莞惠两城向高端高新产业领域补强。根据各产业门类企业数量统计,深莞惠三市产业结构各自调整,逐步形成深圳高端服务+东莞制造+惠州生活服务的产业体系。其中,2008-2012年,深圳制造业企业增长率仅为23.4%,一般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增长率则分别达92.9%和119.3%,金融、商务服务产业增幅显著。同时,东莞一般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各产业类别较为均衡地增长,形成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配套逐步完善的产业体系。惠州虽然企业数量与深圳、广州存在差距,但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增长服务较为显著。

图:深圳2000—2017存续主导企业类型

图:东莞2000—2017存续主导企业类型

图:惠州2000—2017存续主导企业类型
数据来源:量子数聚(北京)有限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企业数据
(3)跨界地区重点平台和大型企业成为引领产业创新要素集聚的龙头。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空间分布,深莞惠三市创新格局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脉络。其中深圳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创新要素分布格局,东莞在村镇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均质的创新发展格局,惠州的创新要素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同时,东莞松山湖、惠州环大亚湾石化区等紧邻深圳的跨界地区重点平台以及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周边地区已经成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支点。

图:2008年、2018年深莞惠都市圈专利核密度分析

图:2018年珠三角城镇群高新技术企业核密度分析图
数据来源:量子数聚(北京)有限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企业数据
总体来说,深莞惠都市圈产业发展格局呈现深圳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内部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显著调整的演变趋势。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从典型的“马路经济”向“轨道上的深莞惠”转型。跨界地区重点平台及龙头企业成为支撑区域产业网络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4.3珠中江都市圈产业发展特征:立足特色分工的集合型产业发展格局
(1)产业空间呈现团块式集聚特征,整体格局仍较为松散 。从10年企业分布情况来看,珠中江都市圈产业空间扩张程度相对较低,三市主城区尤其是珠海、中山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但量级上仍未形成区域主导核心。依托各市城区、工业镇以及产业园,产业要素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团块式集聚特征。
产业要素分布从 “主城+散点”,逐步发展为“城区+园区+工业镇”的空间格局,但整体结构仍较为分散。根据各类型企业分布核密度分析,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均有较大增长,制造业表现更为突出。租赁商务、房地产、技术服务及教育文体服务在三市主城区集聚趋势明显,中山小榄、古镇、坦洲等工业镇及中山火炬高新区、江门高新区等工业园成为制造业企业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

图:2008年、2018年珠中江都市圈企业布局核密度

图:2008年、2018年珠中江都市圈制造业企业核密度
数据来源:量子数聚(北京)有限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企业数据
(2)跨界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空间集聚趋势显现。珠中江都市圈产业布局也呈现出在跨界地区集聚的趋势,但相较于广佛、深莞惠跨界地区还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中山与江门、广州交界地区,由于地缘接近、交通便捷,形成了以制造业企业集聚为主的产业空间集聚。但目前跨界地区的产业集聚很大程度上基于小榄、古镇、坦洲等边界地区工业镇自身的扩张,都市圈层面城市间通勤、居住、服务共享等互动尚不深入。
(3)逐步形成特色分工、服务共享的集合型产业功能格局。珠中江都市圈总体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根据三地存续企业分析结果,珠海以租赁商务、科学技术、金融为主导企业类型,中山与江门则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导类型,珠海逐步向区域服务中心转变。

图:珠海市2007—2017年存续企业分析

图:江门市2007—2017年存续企业分析
数据来源:量子数聚(北京)有限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企业数据
珠中江都市圈作为珠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长期以来面临产业同质化造成内部竞争消耗的矛盾。据分行业工业产值贡献度对比分析显示,三地工业主导行业类型结构在10年间逐步调整转变。从结果来看,三市共同优势产业仍较为集中,但逐步形成了基于本地特质的产业分工,制造业集群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珠中江三市针对地区集中的优势产业开展共性技术与服务平台搭建,逐步形成基于特色分工、服务共享,以制造业及其产业服务为主导的集合型产业功能格局。

表: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工业产值分行业贡献率统计
总体来说,珠中江都市圈产业发展格局呈现从同质竞争分散型,逐步向特色分工、服务共享集合型演变的趋势。制造业仍是产业集聚的主要类型,产业空间布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团块式集聚特征,跨界地区产业空间集聚趋势初显,城市间互动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