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空间感知、肌理识别、街道编码、信息建档四个方面对街道空间特征进行定性,为了解空间印记提供数据支撑。
首先,空间感知主要是利用倾斜摄影技术,直观展示青岛街道及其周边的形态色彩、纹理等信息,分析其视线通廊、对景和天际线等空间信息。同时,依据建筑及用地数据,展示青岛市街道周边不同年代、功能、高度的建筑的分布情况。

图1 实地照片与建模效果
其次,肌理识别是利用建筑及其用地数据,生成青岛市街道空间的图底关系,然后,运用模式匹配方法,识别街道空间的肌理类型。同时,通过计算街道周边建筑密度、紧凑度等指标,揭示空间肌理蕴含的重要信息。

图2 肌理识别
再次,《导则》对街道进行编码,编码包括四部分:街道类型、建成年代、街道功能、周边特色四方面。《导则》提供街道代码的正查和反查,即根据道路名称查找对应的道路编码,根据道路编码也可查找对应的道路名称。道路编码与《导则》的第四章图则和第五章物质要素直接联系,这样《导则》内容可以直接被检索。街道的管理者、设计师、广大市民都可以更便捷的使用《导则》。

图3 街道编码流程
最后,《导则》鼓励利用倾斜摄影、全景、街景、激光点云等技术定期获取街道信息,建立街道数字影像档案,以便保留街道不同时期的记忆和对比各时期的差异。尤其注意要求建立街道改造前、中、后期数字影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