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城市设计:“理论”
那么有关城市设计的理论有哪些呢?
作者另辟蹊径,从40部论著中有选择的列举那些对传统理论具有重要影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讨论,这些著作都是各自领域的杰作,而且都是我们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不断加深的历史进程中一座座里程碑。(这种方法,我觉得作者是受了现象学的影响:把现象摆在那里,呈现出来的就是本质。)
1960年代:《社会与隐私:迈向人本主义的新建筑》、《城市意象》、《城市发展史》、《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城市结构的探索》、《城市》等等;
1970年代:《场地设计》、《可防御的空间》、《城市形态的人文因素》、《模式语言》、《拼贴城市》、《城市空间》;
1980年代:《城市形态》、《城市设计导论》、《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设计新理论》、《生活在建筑物之间:公共空间利用》等
1990年代:《城市空间设计新概念》、《新城市主义》、《美国城市设计指南》、《空间是机器》、《后现代城市主义》、《场所构建:建成形态的权利斡旋》;
2003年:《美国城市设计的演变:以时间为序的理论文集》
通过梳理展示作者认为:首先,传统城市设计文集中的观点已经失去的解释力。如,关于后现代主义替代现代主义,在许多论著中真实地记录了,在城市设计领域二十年后,后现代主义开始繁荣,现代主义落幕。
(理解后现代主义一定要理解现代性,现代性是什么?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强调的整体性、标准性、系统性,强调统一、规范。后现代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强调个性、碎片化、标新立异。如着装,西服就是现代性,混搭就是后现代性。我们常说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就是现代性。我们常用的那些一些术语,比如导则,也是现代性思维范式。)
其次,在过去的十年间,城市设计理论的新纪元已经浮现,尽管还有待某种方式的正式交接。如1996年N.艾琳的《后现代城市主义》、罗斯.金的《解放空间》,都是这个国度阶段为数不多的值得铭记的论著。第三,原先与城市设计完全分离的相关城市学科中开始出现一批重要论著,城市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文化研究、艺术史、景观建筑、以及人类学、哲学等其他学科,都卷入其中,而城市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两个关键的参与者。
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越来越多关于城市空间形态和构成的范式不是源于城市设计学科内部,而是来自学科之外。(我觉得,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城市设计就是设计城市,而城市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必然属于社会学科)。
但作者同时认为“旧的范式已经消亡而新的范式尚未建立。”
为了寻找主流理论,作者带领我们简单分析了一下建筑学、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建筑学限于单体建筑物的设计,由形成人工环境的参数控制和管理。建筑的核心功能是防御,主要来自天气和他人的侵袭。因此建筑通常被视为人类的闭合系统。
城市设计呈现为一个开放系统,以各种单体建筑元素和周围环境作为其基本语汇。
建筑更关注的是与社会的隔离和保护,城市设计本质上则是关注公共领域内的社会相互作用和交流。城市规划是国家管理土地开发所引起的生产和在生产利益的手段,为集体消费的社会商品,如医院、学校、宗教建筑等分配土地,为商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最终的消费提供空间。
作者引用奥伦.耶夫塔克在《建立一种城市规划理论的新类型学》的观点,提出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解析之争(什么是好的规划)、城市形态之争(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程序之争(什么是好的规划程序)。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如克里斯.亚伯、安妮.维娜.穆东、阿里.迈达尼普尔,以及新城市主义等都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城市设计问题,我们可以将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需要,即人们对城市设计理论的需要。此类中首当其冲的是凯文.林奇1981年的《城市形态》;二是四次对城市设计整合的勇敢尝试,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罗和克特尔《拼贴城市》、戈斯林和梅特兰的《城市设计理念》、罗杰.特里西克的《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理论》,以及B.希利尔和J.汉森的《空间的社会逻辑》。四次整合: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邻里单位。三是新一代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批判视角出发探索城市设计的新理论。尽管它们并非来自单一的视角,甚至是晦涩难懂的后现代主义,但是它们显示出一种较早先完全不同的资源趋势。
但是,总的来说这些范式和方法之间几乎没有一致之处。一方面,这里呈现出一种无意识、无概念的后现代结构主义。另一方面,以结构主义的局限回归完全注重实效的、不可变的学科框架也是不现实的。一种新的包含一切的理论也并不是这里所需要的。城市设计的正确基础应该定位在空间政治经济学而非建筑学决定论,是主流城市设计领域中的政策规划或一般无政府主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