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升级,生存性的基本物质文化“硬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而舒适性、享乐性、发展性的消费“软需求”需要进一步扩大。同时,闵希莹表示,城市人口分布与生态空间分布存在的“时空错位”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美好生活体验。
在4月22日举行的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针对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闵希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见缝插针”地布局各种规模、类型的城市绿地和口袋公园,借力自然,构建基于公园城市与服务设施布局的城市中心体系,最大限度创造城市生态效益。
闵希莹分析说,目前成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达1.77万人/平方公里,高于上海、天津等地区,人口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且仍在快速聚集。与之相悖的是,这里的公园主要以郊野公园为主,中心城区严重缺乏公共休憩空间,2015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44%,而北京的同期数据达到73.8%。
通过“推进全域公园化、塑造大美城市形态”,可以帮助成都改变现状。具体而言,闵希莹建议将成都整体建设为一座“大公园”,以绿道为脉络、以山川为景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实现全域公园化,绘就锦绣天府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