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为传播学界研究的前沿观点,鼓励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南粤君特别策划“规划FM”的栏目,邀请院内同事甄选优秀的规划类图书、精彩的规划类论文、优秀规划案例、规划设计成果等等,分享他们近期的读书心得和实践成果。
本期南粤君特别邀请我院规划设计四所舒凌雁通过自身的双城经历、对两座城市的观感以及规划从业的经验,分享她对城市规划最新的领悟。
广州和上海两座城市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依海而生,依港而兴。一条江将城市分隔,早年流传上海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广州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都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位于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他们也都拥有国家级的中央商务区,陆家嘴和珠江新城;都有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和小蛮腰;都有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和北京路……广州和上海的相似之处太多,但生活在其中的感受却又完全不同。

【城市的性格】
那么,什么是城市的性格?借用法国一位地理学家的话,城市是一片经济区域,又是一种文化空间,城市记载着一代代人的梦想和抱负,城市是有性格的,城市的性格代表着一种群体人格,城市性格决定城市的命运,同时城市也是石块和钢筋水泥构建的历史,所以城市的性格和城市的建设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广州的性格:讲实干】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州的性格有“广帮商人”的务实,不拘泥形式和外表。不同于北方商人的“先思考后行动”,广州商人往往是先行动后思考。而且,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后的前沿阵地,广州还有近代广州革命烈士敢为天下先的宝贵品格,以及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精神。

【上海的性格:讲规矩】
从历史来看,上海的性格有源自西方海派文化带来的“讲规矩,讲理性,重契约”。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上海商人因为精明,既识货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一度被戏称为“门槛精”。因此,上海更是汇聚了理性、规则、精打细算、不愿冒险的城市性格。

【城市性格与城市发展模式】
广州人的“讲实干”和上海人的“讲规矩”造就截然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2016年,袁奇峰教授《广州的战略性失误由谁买单?》一时间成为行业热文,文章批判广州历任官员热衷政绩,新城“遍地开花”,造成16个战略平台总规模约等于28个珠江新城的合成谬误。
那么广州的新城“遍地开花”,是不是城市建设的失败?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理解为“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繁荣前沿阵地,放手探索市场驱动下城市发展的一种方式”呢?或是广州摸着石头过河,敢闯敢试的城市性格体现?当然,以“新城”为噱头的地产遍地开花确实名不符实,而且“新城”一定程度上可为旧城改造增添助力,但也间接让广州的房价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显得更为“宜居”。
反观上海的城市建设,则是“精明规划,步步为营”。从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开始,上海就致力于学习欧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从大伦敦、大巴黎到哥本哈根,从卫星城、有机疏散到环城绿带,多中心城市结构循序渐进,逐步成型。典型的代表有上海北部的五角场副中心。
《大上海都市计划》里提到,那时的五角场还是一片荒野,并不属于当时宝山县的县城中心,也曾一度因为建设效果不如其他副中心而遭到质疑,但经过历版规划的延续和培育,如今五角场人气旺盛,逐步发挥其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的性格与城市更新政策】
两座城市更新政策的变迁也与城市的性格相关。广州的城市更新早期放开市场,鼓励开发商主导,也就是俗话说的“先放手干”;到了中后期,问题逐步显现,一方面开发商“挑肥拣瘦”,旧城由于改造拆迁困难,成为剩下的“难啃骨头”;另一方面,市场驱动的更新,更多顾及局部利益,忽略整体利益。于是,政府逐步介入,引导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
而上海的城市更新制度从一开始就是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示范试点先行,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通过精明计划,有序推进,全过程确保规划引领,注重空间品质。

来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城市性格与城市空间特征】
两座城市的性格还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其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笔者初次来到广州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这些核心地段的城中村以及频频曝出的因拆迁而一夜暴富的新闻。
广州拥有大面积遗留的城中村,由于改革开放30年城市的快速进程,以及低成本、见效快、用地开发围绕村庄、避开矛盾的用地扩张模式,一定程度上和广州改革开放后市场驱动下的实干主义,以及“先行动后思考”的城市性格有关,当然这里可能有更多更深层的影响因素。不管如何,遗留下来的城中村成为广州城市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初来广州的从业人员提供大量廉价的居住场所和工作空间。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广州的立交桥和高架桥了。据统计,广州城市道路高架的覆盖率达80%。立交桥是广州人引以为傲的改革开放精神见证,曾创下多个全国之最,代表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同一时期,不同于其他城市立交建设的造型宏伟和占地面积大,广州的立交桥经过巧妙构思,在旧城区挨着居民楼,与城市融为一体,既避免了旧城的拆迁问题,又缓解了老城区的交通问题,充分体现了广州人务实的品格。
从现在来看,城市高架桥对城市空间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比如产生大量灰色空间、影响道路两边业态开发以及住区采光和噪声等问题。近年来,广州针对城市高架采取了一系列的规划改进措施,比如沿高架两侧种植三角梅,这让曾经的灰色钢筋水泥构筑物变成了魅力广州对外展示的独特风景,也成为全国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样板。

而上海最为突出的是,多年来致力于城市空间精细化管控和治理的力度,造就了尤为突出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全覆盖的城市更新、微更新,“杀伐决断”的黄浦江滨江贯通工程、凭一条市政道路设计项目拿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的《杨树浦路综合改造专项及街道设计》,处处体现了对空间的打磨和提炼。同一时期,上海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具有特色的现代优秀建筑,如青年建筑师、独立工作室等中小机构,承接城市细小空间和单体建筑设计的行业生态逐渐形成。

【城市性格与创新的包容性】
城市的性格影响着广州和上海两座城市在创新创业的包容性方面也有所不同。去年初,《上海为什么没有出现马云,因为城市的性格也决定命运》一文,在网上引起较大反响。“上海的精英文化,经济理性,决定了它计较短期的利益得失,不敢承担风险”,城市中创新创业的草根需求被压制,所以在新一轮的互联网发展中难有突出的表现,创业公司更多选择后期以金融的形式融入这座城市。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上海因为过于理性、规则,整个城市正面临“中产阶级绅士化”的风险。而广州则不同,它务实开拓,不拘于形式,敢于突破现有机制,鼓励创新创业;同时城中村、大型批发市场等因为历史原因遗留在城市中心区的一个个“区块”,也为城市中的创业者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创业空间,对城市的创新创业显得更加友好和包容。
【结 语】
最后,上海的精明、理性、讲规则和广州的务实、开拓、敢为人先,都代表城市独特的魅力,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但新时代作为一流的大都市未来参与国际化竞争,一定是更加全面、综合、包容和开放的。
所以,广州能从上海的城市性格中能学到的是,务实开拓中做到粗中有细,更注重规划的引导、政策的延续性,注重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毕竟未来环境品质才是吸引高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而上海需要从广州的城市性格中学习,在精明理性之下,敢于突破现有的利益藩篱和机制惰性,提高对中小企业和青年人才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