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时代的城市:不同观点
Cities in the Urban Age: A Dissent
源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8, 42(5): 952-953
作者:Robert A. Beauregard(书作者),Enora Robin(书评作者)
推荐:王磊,武汉大学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leiwang@whu.edu.cn
本文是对罗伯特·博勒加德(Robert Beauregard)于2018年出版的《城市时代的城市:不同观点》(Cities in the Urban Age: A Dissent)的书评。该书认为将城市视为当代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流行观点是具有欺骗性的。尽管博勒加德只是以当代美国城市为例,列举了城市所具有的四类基本矛盾,即财富与贫困、破坏与可持续、寡头与民主、对立与包容,但书评作者认为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只是产生的背景各异。该书的前四章分别就以上每种矛盾在美国城市中的对立运动进行了阐述。在关于对立与包容的第五章中,博勒加德指出除了冲突外,对立也可以表现为漠视和忽视,由此引出了我们“应如何对待同处城市中的其他人”这一问题,而这也是该书引发道德思考的地方。原书作者认为,我们既要看到城市化已经产生的排斥、不平等、不公正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应看到城市能够实现包容、可持续、民主和公正的潜力,从而思考在公共领域所应进行的斗争,而不是面对上述各类矛盾视而不见或避而远之。这正是当前城市精英们所主导下的城市进步论所掩盖的事实。
规划背景下的自组织模式:重新思考参与的发生场所
Patterns of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Reconsidering Venues of Participation
源自:Planning Theory, 2019 18(1): 40-57
作者:Efrat Eizenberg
推荐:曹康,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k_cao@126.com
自组织这一术语或概念源自物理学领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兴起的复杂性学科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之一。近年来,由于复杂性科学被用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例如在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中将城市比拟为一个复杂性巨系统,复杂性理论也逐渐被用于分析城市内部的各种现象以及规划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将“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这一术语拆分为两个元素——“自”(self)和“组织”(organization),用以分析城市规划中的各种能动者与要素及其形成的组织。文章以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与特拉维夫—雅法的案例为例,分析了三种自组织的类型:第一种是被剥夺公民权的人为争取基本权益而进行的自行组织;第二种是普通人为了社区利益而进行的;第三种是有权势者为了经济收益而进行或形成的。在这一分析当中,作者尤为注重通过德勒兹和瓜塔里的装置(assemblage)理论来分析能动者的能动性以及权力关系。装置理论是一种帮助理解人(human)与非人(non-human)之间的相互构成与动态关系的理论。该理论用于规划领域,可认为城市规划领域的自组织是人(居住者)、规划机构、城市环境、规划工具与成果的装置。因而它跨越了以往的正式—非正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二元论思想的局限,将重点放在能动者(人与非人)以及能动性上。在规划的自组织案例中,就是要去关注自组织采用的或创造的规划工具、规划过程以及规划成果。作者认为,探讨规划中的自组织现象不仅在具有高度集中特征的以色列规划体系中,也在中央尽量放权、私有化特征较强的其他规划体系中有意义。因而,也对中国的规划体系以及规划文化具有一定启示价值。
相关阅读
期刊导航(2019/1-3)
期刊导航(2019/1-2)
期刊导航(2019/1-1)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