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年前,我注意到布里斯班(Brisbane)推出了一款人人可下载的城市管理App。其大致的功能,是市民若发现某处的基础设施损坏,比如座椅、盲道、电线杆等,只要拍照并上传到这个App之中,城市的管理部门便会在汇总信息之后,选择最紧迫的设施展开修复工作。其益处显而易见,但我更为市民大众皆可参与到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这种可能性而着迷。(《城市中国》59期《从城市开发管窥智慧城市实践路径》)
今天起,《城市中国》将推出一个轻小的城市观察系列,其基本的形制是一张照片配上某一领域的学者、设计师、学生、官员……乃至市民的城市观察。这即是《城市中国》近几年陆续推出的“我们的城市”、“海外观察员”(海外、海内留学生)等系列的延续,也是容纳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进程中的一种尝试。
实际上,身处城市中的人们应该理解他们城市的形势、基本布局和环境背景,以及个中关系。城市的肌理和公共机构应该有助于让市民了解城市自然环境,了解一切事物的由来及其历史。拥有60年规划设计经验的艾伦·雅各布斯在《The good city》中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美好城市”——人们不需要到喜马拉雅山、南海诸岛、迪士尼乐园或者拉斯维加斯来丰富阅历,这些体验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与“异域风情”不期而遇。
尽管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已经鲜少使用“千城一面”这样的描述,然而城市中的空间、内容在资本的推动下,正不可逆转地变得比以往更加趋同。不过,每一个独立的个人,即便对同一景象也会有着多样的感知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大家共同观察的价值所在,也是一种个体样本的记录,特别是记录并呈现那些在主流的话题城市之外的地方。
第一期我们将陆续发布12篇观察,除了上海、深圳、伦敦、台北、波特兰这样一些为人熟知的城市外,还有牡丹江、代尔夫特、科伦坡这样一些人们不常提及的地区。
我们同时邀请更多的朋友向我们讲述你自己的城市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