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龙现场
马向明总工程师介绍,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利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为广东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19年1月,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交流会在广州召开,也充分体现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马向明总工程师出席讲座
曹勇副主任作题为《广东遗址保护规划探讨》的学术报告。曹勇以广东遗址为例,分享了关于遗址保护规划的研究成果。曹勇认为,遗址是不可移动文物的一个特殊类型,广东拥有众多具有十分重要学术意义和价值的遗址,对研究广东先民创造历史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新时代规划工作要充分认识遗址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搞清楚保护对象,才能把遗址保护规划工作做好,做到规划先行,才能实现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保护规划要以保护为根本,与其他规划衔接好,以相关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遗址内涵,这样才能有助于规划目标的实现,真正起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作用。

曹勇副主任作学术报告
同时,曹勇也坦言,目前省内遗址保护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配套法律规范不完善、缺乏技术支持、城市建设和遗址保护之间冲突明显、保护范围划定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等。因此,当前的遗址保护工作,需要文物保护和规划工作者正确掌握遗址保护规划的工作方法,总结出适合各地情况的具体工作思路。
陈昌勇总监作题为《广东省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模式》的学术报告,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新要求、历史文化保护历程回顾、新形势下保护工作的复杂性、近年广东省的实践探索以及历史建筑保护的技术保障等五方面阐述观点,提出要建设有历史记忆感的岭南城市。陈昌勇认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最终需要落实到街区、建筑的保护利用上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是基本工作,决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成败。

陈昌勇技术总监作学术报告
陈昌勇介绍了近几年来广东省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面的突出特点和成效,对近年来省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效果显著的典型案例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析,认为政府的大力推动、企业与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是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包括政府主导、企业主导、业主主导、社会共建、多方合作等九种保护利用模式,强调在具体的保护利用工作中,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公众、媒体、民间团体的监督作用,提倡共享共建、共同缔造,做好技术和制度保障,在推进活化利用的同时,守好历史文化保护的底线。
在沙龙间隙,我院技术人员还就文物保护的分区施策,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历史保护范围的划定方法,自然化石遗址与文物保护遗址的区别,文物保护范围红线、建设控制地带蓝线与城市紫线的区别等问题,与曹勇副主任展开交流。最后,马向明总工程师对曹勇副主任来我院交流表达感谢。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