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京的责任、使命与目标
在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里,正值全球化快速发展进程,亚洲等的新兴国家中形成了具有旺盛需求的充满魅力的市场并实现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日本由于人口减少社会的到来,导致劳动力减少和国内需求减少,使得经济活动将中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例如,1990年末,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企业有125家,但在2013年末,已减少到了11家。尽管如此,东京在日本经济成长期时,集聚了多样化的产业、优秀的技术和丰富的人才,有四分之三的外资类企业总公司集中在东京。东京仍保持着国内第一的国际商业中心,在全球城市体系中仍处于顶端地位。
为了日本经济的持续成长,作为担当日本发展火车头的东京,必须在激烈的国际性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继续引领日本经济发展。因为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全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已经居住在城市里,可以说城市的活力本身就是国家的生命线,只要城市有活力,国家经济才有竞争力。
在《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愿景(2020)》中提出,东京要成为“世界第一的城市”。“世界第一的城市”是指什么?《规划》明确认为城市是人们用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希望的自由活动的舞台。为了成为人们想要一直居住下去的城市,就必须保证人们在那里生活时能够拥有梦想、感到希望,只有生活习惯、文化、价值观等的多样性及人权获得尊重,任何人均能够实际体会到幸福的城市、任何人都想一直居住下去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具有魅力的世界第一的城市。
2构建有支撑力的空间结构
为了确保建成环境业已成熟的东京,即使在少子高龄、人口减少社会的情况下也能继续作为世界第一的城市存在,10年后的东京必须成为具备高度发达的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安全放心的城市、福祉先进城市、引领世界的全球化城市等带有各种称号的城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供具有支撑力的城市建成环境和空间结构。《规划》认为现有的东京圈层面的广域结构——“环形大城市结构”能使东京承担首都功能,能确保圈域内的3500万以上的人口及各项功能的密切联系并展开有活力的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完善三条城市环线道路和加强机场功能的同时,推进建设高密度地集中了先进功能的、有魅力的地区。分担了首都圈的多样化功能各基地和地区,通过高效便捷的轨道和快速路交通系统展开广域合作,不断提高东京的国际竞争力。
在地区层面,《规划》提出要基于地区特性,强化TOD模式,发挥空间集聚带来的效率收益,形成“集约型地区结构”。在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的同时,以轨交车站等为中心,集中为商业、医疗、福祉等的日常生活提供支持的功能,实现任何人均可在站点附近地区便捷地活动、舒适地生活。采取无障碍化措施,建设能确保高龄老人等任何人均可方便地生活的品质良好的居住环境,以此提高即使在人口减少及高龄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东京的活力。
通过“环形大城市结构”与“集约型地区结构”这两个空间发展思路,努力平衡各种关系,可支撑东京逐渐发展成为城市魅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城市。
3优化站点地区街区一体化交通设计
在东京,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与商业设施联动发展,形成了效益较高的集聚效应,当前诸多站点成为普通市民、外来商务人士和游客光顾地,但有些站点地区仍存在车站前广场逗留空间不足、周边道路由于公交车和出租车造成交通堵塞、因铁路设施限制了移动路径使得安全性和便利性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规划认为要形成有支撑力的空间结构,着力点仍是站点地区的功能开发和站点地区的人性化交通设计。因为轨道交通优势的体现必须有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其他交通系统,尤其是步行空间、公交换乘站以及出租车候客点设置等,如若设置不当,会与私人汽车相冲突而引发交通拥堵,必须推进轨交站点与周边街区建设一体化以继续有效利用都市再生发展制度,进一步积极推进都市功能的在站点地区的集聚(图1)。

图1:轨道站点的交通优化设计示意图
如在大手町、丸之内、八重洲等地,在进行街区重组的同时,推进聚集支撑市中心生活基础的公共设施和办公、商业等功能;在新宿、涉谷、品川等,共同推进骨干交通枢纽机能的强化和都市基础的重组及民间开发,发挥各自地区的特性,形成机能聚集的站点;在市中心周边的轨交站点区域,与周边市区进行协调,力求更新发挥民间活力,通过大规模土地转换利用和街区重组形成有计划的市区的同时,通过中高层化维持、提高居住技能,推进建设职场住所邻近的都市。

图2:东京站地区的交通优化设计(贯通东西)
在东京站的周边地区,通过建设丸之内站口的车站前广场来形成与首都相适应的景观,同时,推进建设连接丸之内附近和八重洲附近的东西自由通道,提高车站使用者和来访者的游览性(见图2)。另外,在八重洲附近建设强化联通羽田机场以及地方都市的大规模公交车终点站,提高作为广大区域的交通枢纽的终点站机能。
在涉谷站,通过改良东京地铁银座线的移设等车展机能,建设多层分散的与公共交通连接的纵向无障碍活动线,建设与车展和周边市区连接的行人连廊等,创造出方便行人的都市空间。另外,在南街区,通过确保涉谷川的开放空间等,创造有魅力的水边空间。
在新宿站周边地区,通过完成南口地区基础建设集合分散的公交车终点站,实现能更加方便利用火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更加简单明了转乘的目标。通过建设东西自由通道和重组车站前广场,建设西新宿地区的地下行人专用通道等,创造国际性热闹交流的街区,并推进建设以行人为中心的高游览性的街区。
在靠近羽田机场,作为直线中央新干线始发站的品川站中,通过发挥联通国内外广大区域的优良布局特性,在品川站和田町站之间设置新车站,建设车站周围道路等基础,形成有效利用车站周围大规模未使用地的最先进商务环境(图3)。另外,推进创造进行先端科技和国际文化等的交流的"MICE"据点的同时,成为有效利用水边环境的城市,推进建设与引领日本发展的国际交流据点相适应的街区。

图3:品川—田町站设新站及TOD开发示意图
此外,《规划》对18个站点的地区特性,详细阐述了完善集约型地区结构的空间功能分工及建设策略,极具操作性,限于篇幅,不做赘述,仅提供一图。

图4:重要站点地区功能分工及分布
4对上海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在人地关系上,东京都23区土地总面积约62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820万,占都内人口比重为66%。上海与之比较,外环内面积与之差不多,但居住人口密度是她的1.3-1.5倍左右(上海外环内居住人口约1133万人)。显然上海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大于东京。在轨道交通设施供给上,东京形成了涵盖都营线、东京地下铁、JR线和私铁非常完善的系统,客运铁路总长度近900多公里,目前上海的轨道交通系统(不含高铁、普铁和市郊铁路)运营长度不到600公里,从人均轨交线路长度的供给水平相比,上海只是东京的0.5左右。东京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为0.481辆/人,而上海仅为0.195辆/人(含外地车牌机动车并按常住人口估算)。上海要发展成为有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的综合性全球城市,则必须要保证城市交通运行的高效率,即未来的快速交通系统必须得依赖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皇宫御苑紧靠东京站市中心,形成了以JR山手环线为主体,几大副中心东京站、品川站、涉谷站、新宿站等为轨交换乘枢纽的“环形大城市结构”。这个结构从东京圈层面来看,是一个单中心结构,但从23区层面来看是一个典型的环形多中心结构。相比较上海,若从6800多公里的市域层面来看,上海为单中心结构;从600多平方公里的外环内来看,名为多中心,而实为单中心结构。尽管上海建有4号线为环线,但4号线的制式、运营速度和运能与其他线路一样,且仅满足那些切向交通需求,远未如山手环线承担换乘枢纽功能(山手环形的运送速到达到90km/h,11节车厢编组;东京站和新宿站分别有9条和7条不同制式的轨交线路设站)。上海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有必要在中外环间规划建设快轨式环线,并建设多处有多条线路汇集的换乘枢纽,在换乘枢纽地区推行TOD开发模式,打造几大能分担全球商务服务功能的分中心,形成一个有极强支撑力、极大适应性的一个中心区+多个副中心的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东京都政府.《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2014)
[2]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2015)
[3]刘贤腾. 东京轨道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9, (2): 71-74.
[4]刘贤腾. 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变迁--东京的经验[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 13(11): 6-12.
本文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刘贤腾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