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党派提案
第0004号
案由:关于以中华建筑规范为指导,推进中轴线的传统保护与修复的提案
主办:市文物局
会办:东城区政府、西城区政府
内容:
问题及分析: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里,至今仍保存着一条绵延近八公里的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故宫、景山,北至钟鼓楼。轴线上拥有天坛、故宫、什刹海(大运河北端)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十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性建筑,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世界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刚刚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做好有机更新,体现现代文明魅力”。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2017年3月调研中轴线时强调“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北京在2009年就提出过中轴线申遗,2016年推动中轴线申遗,被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要做好申遗工作,首先要恢复中轴线的传统历史风貌,最具代表的是中轴线及其周边的建筑的保护与复建。
民盟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北京古都风貌保护问题,围绕中轴线的保护专门设立调研课题,组织调研团队先后赴什刹海地区、钟鼓楼、南锣鼓巷、前门大街、新三里河水系等实地调研,举行座谈会深入研讨。
北京正处于建设文化之都的重要阶段,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集中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在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2年制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关法规,加大了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特别强调了“城市中轴线的保护和发展”。2003年以后,北京市政府对中心城区600余所四合院实行了挂牌保护。本质上说,挂牌保护院落是登录建筑的雏形。为使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更为完整的保护体系。北京市政府还先后复建了永定门城楼和修缮了中轴线上的重要文物建筑。在保护与发展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如南锣鼓巷与前圆恩寺胡同交口的一处地下升降停车库投入使用,从地面看,停车场只有100平方米左右,并且与原有古巷街貌相符合,地下有6层近2000平方米的自动升降停车场,可提供74个车位。居民停车、取车只需将车停在地面,升降机会自动为车辆安排好位置。停车场的设计充分挖掘土地立体空间潜力,集约节约、合理利用土地,既保护了历史风貌保护区胡同原有的韵味,又解决胡同停车难题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老北京、新面貌”初见端倪。
另一方面,在调研过程中,专家们也发现许多问题。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轴线地区“人口多、房屋危、设施差、修复难”等诸多问题仍未解决,这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尚需解决的难题。自清末以来,北京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轴线地区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拆除了大量的传统街区、城门城楼及胡同四合院,古都风貌渐失,在传统街区的改造与修复当中,主观臆造,不注重中华建筑文化规制的使用,出现了大量的假文物、伪古董。如前门大街从历史上看是明清两代北京著名的商业区。自2002年起有关部门对前门大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改造,前门大街改造是以“大拆大建”的方式进行的,多数历史性建筑被拆除,这种用“新古董”代替“老文物”的做法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质疑。二是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在修复建设中,违反传统中华建筑规制,臆造出许多问题建筑。如在中国建筑中用于内宅的垂花门被搬到了大街上;只有在皇家使用的牌坊被装在了市民生活的胡同口等诸多违反建筑规制的现象。
建议:
针对大量调研结果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民盟市委认为:北京中轴线在北京城规划中占核心地位,是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主要内容。加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是做好古都风貌保护,建设宜居和谐之都的关键环节。实现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定要以中华建筑文化为指导,精心设计,让传统建筑恢复其本来面目,让世界真正领悟到中华建筑文化的报答精深。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中华建筑文化为指导,建章规制提升中轴线周边建筑修复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北京传统古都风貌保护。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都对北京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落实好习总书记讲话,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的要求,守住红线。总体比较而言,今天聚力“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的重点应该在南城,北城前三门以北地区皇家文物保存完好,区域改造基本完成,而南城开发程度低,传统街巷、会馆留存多,保护修缮空间大,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一旦实现有机交集与融合,将对中轴线传统风貌恢复具有较大作用。建议推广东城区南锣鼓巷地区出台的《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经验,出台全市性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管控导则,用“钉钉子”的精神长年坚持。对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街巷尺度、建筑格局、门楼形式、装饰构件、院内绿化、材料选配等精细内容严格按照中华建筑规制做出明确规定,强化管控要素执行。要用历史文化需不断积累的眼光看问题,保护区保护在功能、风格、利用方式等方面要与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改造、保护和修复应该一点一滴精准实施,采取渐进式的方法进行精细化保护性修复,要尽量原汁原味的保持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原有风貌,不要再搞“大拆大建”,避免二次破坏。保护好中轴线周边区域中华建筑的文化元素,留住乡愁。
二、保护与利用并重,创新中轴线保护形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指出“加强对世界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中轴线周边历史风貌保护区不能仅仅局限在简单的保护方面,也要与北京的功能定位相适应,要有创新的思维。保护和改造既要尊重历史文脉,也要注意满足和解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尽量做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建议在中轴线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修复中,借鉴推广南锣鼓巷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胡同内立体停车场的思路,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改造方式,政府应当担负起重要的责任,鼓励企业、单位、居民参与保护与更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探索设立传统建筑登录制度。
“重视城市复兴,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建设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保持城市建筑风格的基调与多元化,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历史保护是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物登录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历史保护制度。建筑登录制度有益于扩大文物保护的概念与范畴,将单一的文物保护提升到全面的历史环境保护。北京中轴线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功能,能够起到教育公众、以文化人的作用。目前北京实行的一系列保护法规均属于宏观上的保护,建立文物登录制度可提高建筑保护的数量,弥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足。建议结合国际通行做法与北京市情,探索在北京实践建筑登录制度。在分析史料、城市政策及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记录在册,对建筑物进行评估,然后确定建筑物的保护等级,并制定综合评价报告。进行建筑登录的标准与资格认证,建立建筑登录的规划许可防止再建项目对登录建筑的破坏。
同时,充分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历史文件、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介绍,编好故事,讲好故事,以小见大,以人说史,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讲解信息化、智能化、互动化,使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挖掘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和解读,让公众可以方便查阅、深入考察、形象了解北京中轴线及围绕周边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发挥其公众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文化的传播功能。让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精准设计,丰富完善北京中轴线的导视系统,让观众走进北京文化,使解读和宣传实现有机互动,把观众带入历史。
提案者:民盟北京市委员会(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