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动态1:建立系统生产、生态、生活评估指标体系
中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新时代背景下生态空间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形成三方面的转型:
(1)注重综合性的整体评估。不仅关注低碳生态本身的评估,也同时考虑社会经济、交通、服务等相关要素的综合影响;
(2)加强对城市公共政策实施评估。除了对物质条件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也对规划和管理进行评估;
(3)运用新技术。充分运用遥感、POI等多元数据,融合低碳生态分析模型,开展定量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实现综合评估。
实践动态2:对气候环境影响进行规划评估
应对气候变化是城乡发展的新的课题。从香港气候图开始,国内武汉、西安、长沙先后开展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研究。北京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城市,从气候影响的角度加强空间管理。
(1)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气候环境方面进行深化,辅助城市建设对气候影响的管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综合抗震、工程地质、防洪排涝、地面沉降、气候气象等重要限制性要素,推动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有效衔接和统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环境气候图的提出,将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与指标进行专项研究和建立空间管控体系。
(2)建立城市通风廊道空间布局体系与管控要求。分析冬、夏主导风向及风速,清洁空气来源及走向,结合城市大型公园、连续开敞空间的分布,结合现状及规划绿色开敞空间,建立城市通风廊道体系。对通风廊道提出严格管控建筑规模,禁止高密度、高强度的连片开发,增加大尺度绿色空间,保持空间的开阔程度等管理要求。
(3)为城市生态修复和存量更新提出空间指引。识别与城市气候密切相关的重要的生态要素,包括河流、绿地等,加强对生态要素的生态修复与建设;对规划存量用地建设提出基于气象条件的建议,通过多种措施为区域营造良好的气象环境条件。研究结合存量用地现状的气候等级状况,考虑规划未来对其控制引导的方向,将中心城区存量用地划分为规模严控区、留白增绿改善区、生态优先区三个区域,并分别提出规划管控的建议。

图:北京中心城区气候规划建议图
实践动态3:多领域协同、多部门统筹的生态修复
水环境治理是低碳生态规划设计的核心议题。在价值导向方面,从单向目标到多元价值,从单一效益到注重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总体效益;在思维方式方面,从工程思维到系统思维,从“国土、林业为主的修复”向“规划引领”修复与再利用相结合转变。
以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建设为例,同步启动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领域协同、多部门统筹,体现了多元价值与目标导向。

图:那考河生态修复内容与技术路线
实践动态4:生态要素纳入法定规划,加强规划管理
传统的法定规划缺乏对生态低碳的考虑。随着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各地在雨洪管理方面逐步将部分指标纳入控规管理。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将生态空间规划与设计统筹纳入到规划管理中。
(1)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综合考虑蓝绿生态要素,以生态空间作为城市基底,保护并利用好大运河,通过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规划思路,构建生态城市空间布局。
(2)构建可量化、可落实、可考核的核心规划指标体系。提出低碳高效绿色城市、蓝绿交织森林城市、自然生态海绵城市、古今同辉人文城市共57项指标,形成控规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图:北京副中心生态空间布局图
趋势小结
通过对2018年有关低碳生态方面的政策与实践动态研究,可以总结出三大方面研究趋势:一是多元价值导向下生态空间评价与规划;二是基于生态过程与城市功能的融合的规划设计;三是利用低碳定量模拟技术支撑中微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