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评价”指向为核心支撑,“三区”是互不重叠,且覆盖市县全域空间范围,“三区”内部统筹各类空间内部功能要素分类,构建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的基础。在空间关系上,“三区”各自包含“三线”,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祁帆,等,2019;吕冬敏,2018)。
(1) “三区一网络”覆盖市县全域的用途分区体系
构建全域覆盖不重叠的“三区一网络”的国土空间用途分区体系,“三区”包括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一网络”主要指交通、基础设施廊道等线性的空间要素,通常会涉及上述三个区,建议作为网络要素独立出来,与三区并列,构成“三区一网络”的分区体系(图4)。

图4“三区一网络”覆盖市县全域示意图
资源来源:笔者绘制
生态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水域、滩涂沼泽以及其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包括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园地、牧草地、历史文化保护村落、农村居民点以及其他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包括十五项功能区域。1居住生活区、2综合服务区、3商业商务区,4工业物流区、5绿地水系区、6交通设施区、7公用基础设施区、8历史文化保护用地、9特色功能区(体现城市特定发展意图,具有特定建设或保护要求,需要实行特定管理政策的区域)、10规划留白区(功能暂时无法明确的建设用地,可应对发展不确定性划,计入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核算)、11规划备用区(远景可与城镇集中区连片发展,暂时不计入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核算)、12特别用途区(与城镇关联密切的生态涵养、休闲游憩、防护隔离等地域空间)、13区域基础设施用地、14特殊用地(如军事、外事、宗教、安保、殡葬、储备库等特殊用地)、15采矿盐田用地。
网络要素指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他线性工程,包括区域交通网,如高铁、铁路、高速公路等,以及能源水利网,如南水北调工程、区域天然气管线、油气运输管道等。

图5“三区一网络”用途分区体系图
资源来源:笔者绘制
(2) “三线一附加”刚性控制线体系
“三线一附加”刚性控制线体系旨在强化底线管控。包括核心“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以外,还有一些需要进行刚性控制的线,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边界等,作为“附加刚性控制线”控制。地方应结合自身实际划定,除了上述提到的历史保护村落的区域外,村庄无序蔓延扩张现象严重的区域(如洱海周边村庄区域)应该在一般农业空间内明确划定村庄增长边界。在一些村庄常态发展或者萎缩的地区,则不需要划定村庄增长边界。同时一些重大区域交通或基础设施,应划定区域交通及基础设施控制线。附加刚性控制线与现有的“三线”不能重叠交叉。
生态保护红线对应生态空间内部各类要素分区,包括保护林地红线、保护水面红线、保护草地红线、保护滩涂沼泽红线和其他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内应针对特色功能区和设施划定必要的管控边界。有历史文化保护要素的区域,必须明确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公用设施控制线、公共绿地控制线、河道水系控制线、交通控制线必须明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线主要针对永久基本耕地。

图6“三线一附加”控制线体系结构示意
资源来源:笔者绘制
“刚性控制线”本质上是管理概念,考虑到规划实施管控与传导机制,对应职能部门职权,便于规划落实与传导。建议刚性控制线体系分为大类与相应中类,大类对应“三线”与“附加控制线”,中类指各刚性控制线内部的具体构成,不同级别、不同空间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在大类、中类划分传导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说明详见表2。
表2 “三线一附加”刚性控制线体系

备注1:市县级生态保护红线,在本级行政辖区范围(市域或县域)应划到大类和中类。生态保护红线的五个中类汇总加和应等于生态保护红线,应与上一级行政区下达的生态红线保护指标完全对应。
备注2:市县级城镇开发边界,本级城区(中心城区或县城)应划到大类和中类,下一级行政单位(地市层面管到县城;县级层面管到镇区)则只需划清大类,适度预留弹性空间,开发边界数据指标应与上一级行政区下达的开发边界指标完全对应。
备注3:附加控制线是“三线”以外,需要进行刚性控制的区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为可选控制线。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