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你做这些研究也是在立体化地在做一种重现,找更丰满的信息。也有人对《行号图》的参考意义提出过想法,毕竟年代久远。你如何看它的特点和局限?
袁:老城厢尽管可能有违建或改造变化,但很多空间地块的凸起、转折等不规则的边界都反映在《行号图》中,个人感觉,精确度是很高的,地图的作用依然功不可没。
尤其是当《行号图》里的商号名,与现场居民的街道记忆匹配时,对方的笑容会绽放得特别大。你会惊讶于传统社会、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下,人们对周遭事物的观察以及记忆的深刻,完全已经内化了。这跟当下瞬时、速朽、快消的状态是不同的。
我在西马桥与金家坊的T字口碰到一位80多岁的顾婆婆,她说自己不识字,可是记性非常好。我开始念出方浜中路和贻庆路口的店名,每念一个,她就给出反应和点评,像是历史现场的“连连看”。对话如下:
萬春興。恩,老早酱油店。國生記。做生煎馒头的。華泰理髮社。有额,剃头店。大牲。嗯,想不起来了。九星鞋廠。哦!有的有的,皮鞋店。皮鞋店小开还在,他的爸爸恐怕95多岁了,孙子都老了,皮鞋店被人弄走,房子住得好小好小,真是说不清楚啊。荣荣服装公司。有的!糟坊。那是以前老虎灶呀。怡泰。有额,糖果号。
几乎都对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