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文献、城图及实地调研可以看出,“不惮登临”在中国古代都城与地方城市的规划实践中均有运用,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如隋唐洛阳城规划时,隋炀帝曾携群臣“登邙山,观伊阙”,确立都城的“天阙”格局。另如四川乐山,古人登临高标山而营万景楼、高标书院、玉凤塔等标志空间,创造出“地瞰三江水,山连万景楼”的特色格局;浙江义乌,古人登临鸡鸣山发掘揽胜之所,并于其巅筑登高台而形成“数百里之奇观胜迹,皆在几席间”的人居意境;广西德保,古人登临芳山而选址营建龙神庙,遂成“收郡城之全势于凭眺间者”的人文地标。本期栏目从诸多案例中遴选广西扶绥、云南马龙、四川巴中、安徽芜湖,对基于“不惮登临”的传统规划实践做进一步阐释。
广西扶绥,古称新宁州,自古为水陆冲要,其城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选址之初,巡抚霍与暇“欲建州治于新庄”,因“乡老言宜建于充禾”,故初定址于充禾村。但霍公考察充禾村后,认为非最佳之选,遂于“是日泛舟阅江道,因屏驺从,徒步纵观”,复察山川形胜百余里,终发现定渌峒之佳地。其地可“西瞰洪流,中涵荫水。瞻其前,搢笏掛榜,触目皆可爱之山;顾其后,列幄远屏,靠背有无穷之障……备呈众览。”亦登独秀山而望,见“山川灵秀,十倍充禾”,遂终定城址于定渌峒。霍公感叹道:“倘吾不顺流下,几失此一形胜!”
▲ 新宁通州图[引自清光绪五年(1879年)《新宁州志》]
▲ 明代新宁州城选址与环境格局示意
▲ 扶绥县城现状实景1 图片来源:白杨
▲ 扶绥县城现状实景2 图片提来源:白杨
云南马龙,古称马龙州,其地“峰峦爽秀,川水潆洄”。州城在营建文昌宫之初,郡侯徐公携众登临城北盘瓠山巅,踞西麓而望,“见其岭之横者若锦屏之承宇,峰之耸者若芙蓉之弄日。而西河一水纡徐北来,潺出襟抱间,潆洄不啻九曲”,叹曰:“佳哉山水!一郡之文章在乎是矣……今日目中之盘瓠城乃吾意中之文昌宫也”。遂于错杂山水间择址盘瓠山巅布局文昌宫,“剔榛莽,面地形,辇云松,陶碧瓦,群材毕赴,群匠毕集。越明年正月,神宇三楹,焕然观成”,终成一邑之大观!
四川巴中,古称巴州,其境内重山叠嶂、匪盗猖獗。明万历年间,巡抚中丞王公“巡行巴州,不惮险远,亲履其地”,勘全域、登险峰以洞察要塞,巧择要害之处筑关,欲借天险以保卫民生。营建之初,王公率众于城东南80km处登火峰山和亭子寺,望察山形地貌,明辨攻守形势,选定云城(旧名“黄城”)、漏明二关之址,其势“相为掎角”,“可讬垒壁,相距纔十里,柝闻燧及,声援甚便”,足以“塞寇之咽喉”。二关建成后,山上黄城寨“良田百亩,清泉一泓……从未被害”,由此形成稳固的人居安防格局。
▲ 巴州全图[引自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巴州志》]
▲ 明代巴州关隘选址与环境格局示意
安徽芜湖,古称芜湖县,其地“山川回环,形势清胜”。旧时,为改善城东南隅学宫“促狭面墙”的环境,营城者先后开金马门、筑坊楼,并引城外荆山、白马山之景入城。然自金马门北望,未见巍然秀丽之势,故邑人欲于城南荆山建文星阁,以“辉映”学宫。清乾隆年间,邑侯韩公苦寻营建文星阁之址,其携学师士绅泛舟南下9km,登大荆山,凭山远眺,发现小荆山“烟波浩荡中拱若对峙”,“望之灵巽非常,鸠江秀气所钟,当必有郁结而葆孕于此”。继而率众沿江复行2km,登小荆山,“拾级而登……跻其巅,石势陡峻”,终觅形胜之处,其地“嵌空玲珑,上可容十数人……西有土阜,址基平衍”,“阜凭高而嵌中,与(学宫)大成坊遥对”,宜建阁楼。遂“建六角之亭,为三重之阁,供文昌于中”,并与城内学宫遥对呼应,增益城市格局。
▲ 县城图[引自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
▲ 县境全图[引自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
▲ 清代芜湖文星阁选址与环境格局示意
总之,“不惮登临”作为一种山水自觉意识与规划实践精神,其核心强调的是人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城市结合自然山水的规划建设,终究是要依靠人,正如古语曾说:“从来形胜之地,必有巍峨雄杰之观,以收揽其风物,而吐纳其江山,然非有壮猷伟略、博大深沉之人为之经营而措置焉,则其功必不成,即成矣,亦不能规模壮丽,极一时之盛,而副形胜之奇,是为难也”。秉承“不惮登临”的中国规划精神,以新的视野、积极主动的姿态,发掘、维育、融合山水,重塑中国城市的山水秩序与格局特色,是当代规划者的重要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