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贵州省“大生态、大数据、大扶贫”三大战略,依托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及大生态战略,高峰镇致力于升级传统农业发展内核,拓展农业服务和旅游等新经济产业,实现从一个传统农业小镇到智慧小镇的转变。
1
概况
高峰镇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中部,是毗邻都市核心区的重要城镇。2014年被纳入贵州省第一批10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名单,2017年成为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高峰镇位于贵州黄金旅游发展带中部核心区,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数一半以上。其所隶属的贵安新区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核心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小城镇发展紧密依托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战略。
镇域面积119.00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18023人。2016年,镇GDP为1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5万元。
2
特点
(一)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高峰镇产业定位为智慧农业,以六个“一万亩”工程为基础,应用“1+2+5”智慧农业系统,打造“智慧农业”样板。
有目前世界上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樱花基地,运用全域旅游云平台实现智慧旅游;运用水稻优质高产新技术,培育“贡皇米”、“福寿米”等多个品牌;全省水晶葡萄销量第一,市场份额约占三成以上;累计种植猕猴桃、晚熟桃、晚熟李、苹果、核桃、草莓等经果林11000余亩,森林覆盖率提高6个百分点,运用电商平台,实现了水果云直销和质量溯源。
建立了“创服机构(凤岐茶社)+基地(贵澳)+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深度垂直的产业生态;建成VR主题小镇,将先进的VR、AR、MR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产品种植、生长、收获等过程的可视化与虚拟现实化,促进农业观光科普和产品展销。最终形成“1+6+N” 智慧产业结构。
(二)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高峰镇镇区改造强调新老镇区融合,对老镇区从基础设施、居住条件、镇区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改造;新镇区建设遵循《贵安新区建筑风貌导则》,提倡地域特色,注重整体格局和特色风貌打造。通过打通山水对话廊道,形成山水对话、山山相望的自然景观格局,构筑“ 人—城—自然” 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旨在通过村中大田景观的生态化修复,通过融入苗乡本土元素的村庄特色化改造,从而使农村人口及游客聚集,同时辅以其他景观空间的协调配置,创设一个基于传统苗寨、融合现代居住、休闲生活于一体的新农村。
此外,依托安平生态区、高峰山景区和麻线河自然景观带,设置生态信息收集点,建立生态保护预警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云端平台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三)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2016年发现了招果洞古人类遗址,为研究贵州史前人类的体质和生存模式提供重要线索,被列为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发现之一,高峰镇积极配合文化发掘工作,拟建设古文化遗址公园,申请国家物质文化遗产。
高峰镇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开设双语教学班,每逢重要节日,邀请族内德高年重的先辈用民族语言,向孩子们传授民族文化。积极举办具有代表意义的民族文化民俗活动,仡佬族“吃新节”,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 ,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发扬高峰的民族文化特色。
依托黔中佛教中心,借助新媒体传播,扩大佛教活动影响力,延伸禅文化体验等。
(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镇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齐全,规模、配置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为镇区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商业和社区服务。供水、供电、供气和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为镇区提供便捷的市政供给服务。环卫及防灾设施完善,营造良好的镇区卫生环境,保障镇区综合防灾能力。
已形成“四横两纵”骨干路网,利用大数据管理云平台,构建“外快内慢”的智慧交通系统。
依托新区第一批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平台,按照低冲击开发模式,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小镇。
3
机制体制探索
规划建设管理创新: “一套标准、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套人马”;
社会管理服务创新: “服务延伸、智慧拓展、执法强化”;
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成立贵安新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贵安新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高峰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大数据运营商,开展经济运行等监测分析工作;
PPP践行模式:贵州玲珑水乡·樱花风景区生态整治及环境保护PPP项目。
4
发展目标
提升智慧小镇城镇功能,加快实施“双核驱动,智慧乡村”工程;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实施“1+6+N”产业拓展工程,构建结构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
修复生态环境,加快实施“1234”生态保育工程,确保红枫湖、羊昌河和麻线河达到三类水质,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弘扬发展文化,加快实施“保护传承,虚实互动”文化保护工程。
5
近期工作安排
强力打造宜居环境(“双核驱动、智慧乡村 ”):实施高峰新老镇融合发展工程和麻郎社区功能拓展工程,完成49个美丽乡村建设;实施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和山体景观提升工程,打造8个山体公园。
大力培育特色产业(“1+6+N”产业拓展工程):加快贵安新区智慧高峰信息中心建设,打造12个智慧农业园区;拓展旅游业发展,打造9个旅游景区;拓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强化特色文化传承(保护传承,虚实互动):传承马尾刺绣、吃新节等传统文化,发扬“团结开拓实干创新”的三线文化;加快招果洞博物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高峰文化数字虚拟工程;打造樱花节、葡萄节、稻香节等节庆活动,持续培育内涵丰富的特色文化产业链。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1234”生态保育工程):打造安平生态区,实施羊昌河和麻线河河道整治工程;实施高峰山、大偏山和江青山山体绿化工程,建设4处生态湿地。
图文整理 | 陈 丹
审核校对 | 陆 嘉
关
注
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致力于与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分享,促进相关学术交流。住建部优秀期刊《小城镇建设》是学委会的会刊。优秀案例和信息分享请发邮件:town@planni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