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乡村振兴发展美好图景
未来乡村的理想图景应是具有和谐人地关系、乡土文化特征、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乡村。传统乡村地域特色得到保留与传承,乡村聚落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重点体现在空间肌理、场所环境、本土建筑、建筑材料、乡土文化、田园风光、传统工艺提取和利用以及农业景观等方面。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回归农业绿色本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观光、休闲和度假等生态乡村旅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3.2优化乡村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空间体系
(1)基于空间管控划定乡村发展分区
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点考虑区位、交通、产业等促进因素以及建设工程适宜性、生态条件等限制因素,将市域乡村划分为城镇引导区、优化提升区、乡村协调区和生态保护区四种类型(图6)。

图6:市域乡村发展分区规划图
城镇引导区的乡村靠近中心城区和镇区,受到城镇地区的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应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集聚。优化提升区的乡村紧邻各镇区或旅游景区,自身基础较好,应进一步优化提升,推动乡村发展与特色资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区的乡村受城镇辐射带动较弱,以农业生产为主,应重点规范农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风貌、人居环境整治,依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生态保护区的乡村处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重要水源地等生态敏感的地区,有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障饮用水水资源安全、保全生物多样性等要求,应严格限制乡村新建、扩建活动,鼓励迁村并点、生态搬迁。
(2)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联动协调发展
进一步整合城乡空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重点镇和特色小镇以及若干中心村,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以推动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
(3)基于人居环境整治构建乡村分类体系
结合市域自然村的经济产业基础、环境卫生条件、各类设施建设、农村住房建设等方面因素,将所有自然村划分为基本保障型、环境改善型、特色营造型三类村庄(图7)。

图7:市域乡村分类体系规划图
根据乡村分类差异化推进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基本保障型乡村以建设整洁村为目标,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和道路、饮水安全、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民生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环境改善型乡村以建设美丽宜居村为目标,着重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公共环境卫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特色营造型乡村以建设精品村为目标,充分依托自然生态、地理环境、农业生产和历史文化等地域特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造特色乡村风貌,打造乡村建设样板。
3.3实行人地挂钩,促进旧村存量挖潜
划定乡村建设用地增长范围和管控边界,统筹规划各类用地与空间要素,明确乡村建设用地规模,保证乡村建设有序进行、各类设施高效集约布局。实行人地挂钩管理,统筹安排乡村建设用地增量指标,盘活乡村建设用地存量规模,逐步释放建设用地潜力。城镇引导区探索推行集中式住宅或者农民公寓,稍微边缘地区有限度安排独立式住宅,鼓励联排和双拼布局,生态保护区的乡村近期控制建设,中远期引导外迁。逐步推动闲置宅基地、一户多宅有偿退出复垦,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复垦腾退指标优先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等本村建设需求,并留足非农产业发展用地空间。
3.4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产融合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1)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延长产业链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构建以优质稻米、马铃薯、特色蔬菜和水果、特色中药材、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为主的特色农业片区,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引导和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在种苗、种植、储存、销售、培训等环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业,纵向延长产业链;加强资源整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横向延长产业链。
(2)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
恩平有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原始林——七星坑原始次生林,有大湾区水质最好的饮用水水库——锦江水库,是全国唯一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首个温泉之乡。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乡村观光、渔业等特色农业资源与温泉旅游、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相结合,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的农旅产业体系(图8)。

图8: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图
依托山水资源、田园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景观资源,积极开发以温泉、地热公园、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农庄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和以良西水库、仙人塞海、玉带天池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开发温泉旅游、休闲农家乐、观光农业、森林度假、农家民宿客栈等多种休闲旅游新业态,打造旅游服务、田园休闲、森林观光、生态观光、养生宜居、滨海休闲等六大乡村旅游综合体(图9)。

图9:市域乡村农旅规划布局图
3.5城乡融合,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城乡均等的乡村基本生活圈
依据城镇和村庄的等级规模,按照“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构建4级生活圈(图10),统筹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福利、商业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引导村级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和共建共享,重点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站、农村卫生室、农村幸福院、村级文体活动中心、村级幼儿园、小公园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行政村全覆盖,提升乡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

图10:市域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补齐各项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将农村基础设施向自然村延伸,全面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以自然村(20户以上)为基本单元,以整治农村垃圾污水、畜禽污染、乱搭乱建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对现状基础设施采取升级改造、管网延伸等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城镇集中供水与小型集中供水两类供水模式,建立片区共享、联合调度的集中式供水系统(图11)。因地制宜选择纳入城镇污水管网、乡村集中处理与分户分散处理等乡村污水处理模式,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推广使用适合农村的无动力厌氧设施、沼气池、生物氧化池和人工湿地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图12)。推进厕所和粪便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

图11:市域乡村供水设施布局规划图

图12:市域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布局规划图
3.6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岭南侨乡特色乡村风貌
充分尊重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特色、自然山水生态,挖掘和提炼乡村文化内涵,延续村庄传统肌理,体现乡村意境和乡土风情,保护禾坪、池塘、古树、风水林、广场空地等村落风貌特征要素,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强化乡村风貌的地域引导和营建特色,形成历史人文与侨乡风貌区、生态休闲与产业风貌区、自然田园与滨海风貌区、温泉度假与古村风貌区、生态保育与山林风貌区等五个乡村风貌片区(图13)。围绕片区风貌主题,以产业与自然文化资源为核心风貌控制要素,建立乡村风貌管控体系,从建筑、道路、绿化景观、公共活动空间、乡村标识系统几个方面制定乡村建设风貌控制指引。通过对乡村风貌进行整治与建设引导控制,改善乡村环境面貌,使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

图13:市域乡村风貌分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