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王笛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19年3月,69元。
本刊的下一期课题是关于成都的,先推荐一下王笛教授这本书打个前站。王笛是成都人,也因对成都茶馆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而闻名,多年来也一直在媒体撰写关于成都历史文化的评论,是呼吁保护历史遗存以便维系成都地方特性的知名人士之一。2016年起,王笛应腾讯·大家之邀,陆续写了31篇关于成都的文章,结集后就是这本《消失的古城》。王笛认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城市空间的独特性也更快地消失,城市之间趋同越来越严重,他试图写下成都晚清以来独特的空间布局、自治的社会、市民生活、民俗等等,从底层民众的视角展示改良和革命对城市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些努力的目的是唤起人们思考如何做事才能保持住一座城市的灵魂。王笛提到商业化的时代年轻人不一定能认同以往那种“成都文化”,他们眼中会建立新的成都认同。但这种更年轻的、更新的认同不一定会有那么多的老成都成分了。他并不是一味地怀旧,而是呼吁尽可能多留下一些珍贵的传统,让后人可以选择。
我们将选登书中的第14篇《20世纪初的城市“现代文明”》,谈成都早期的新式商场和公园。因本书为王笛发表在腾讯·大家的文章合集,本次选登以转载的形式呈现,欢迎点击今天的二条阅读。文章发表于2017年7月6日,原题为《百年前的中国城市》。
《翻转极限:生态文明的觉醒之路》
[德]魏伯乐、[瑞典]安德斯·维杰克曼 编著
程一恒 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一点设计,2018年11月,78元。
以悲观、呼吁踩刹车著称的罗马俱乐部,自增长的极限和乔根·兰德斯的《2052》之后,发布了乐观基调的最新报告《翻转极限》,并且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支持出版了中译本。这本最新版报告中甚至融入了一些阴阳调和的东方发展观。罗马俱乐部的两位主席魏伯乐、维杰克曼率领执行委员会成员们联合发布了这本报告,从核心思路是从此前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经验,认识到不乐观的现状,尤其是生态环境与资源能源的重大变化;研究的骨干内容则是历数东西方从古至今的各种发展哲学,强调此前的思路现在已经过时,地球需要靠一场思维的革命来打破教条,用新的发展理念,寻求建设更有平衡性的未来;在方法层面,报告的第三部分提出了一批实用性的参考政策,并强调从当下开始赶快行动。报告提倡“彻底的再设计”,面向再生循环,缔造能源网络和生产方式,广泛推进生态城市,对循环经济模式也要有新的理解并体现在工业到城市的诸多具体行业中。在金融、财务、统计、慈善、治理等方面,书中第三部分都有建言献策,中国《“十三五”规划》也在分析之列。
《海上帝国:现代航运世界的故事》
[美]洛丽·安·拉罗科 著
金海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68元。
这是一本采访集,受访人全部都是航运业的巨头。因上海市也在全力建设航运中心,这本书中文版问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作者拉罗科是美国资深商业新闻业者,译者金海是上海航运界资深人士,两人合作的上一本书《海上帝国:缔造并扩大自由贸易时代的船东和金融家们》2016年出版,这次的这本书延续了同类题材,通过15篇访谈继续展示在航运业及其相关分支领域从商的人士对这个古老而宏大的行业的理解。航运业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各个国家有自己不同的海洋文化和海商传统,书中采访的业者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述个中差异。这个行业也有很深厚的家族传统,很多企业都已延续多代,每一代管理者都对前辈的做法有所继承,在全球经济新的进程中又有新的探索。书中的一些篇章展示了华人航运及相关行业人士的努力,一些篇章则以新的技术发展为重点,包括外交、战争、危机等在内的重大外在因素的影响也经受访人之口有所体现。作者在书末也附上了一篇总结思考,值得注意,她提醒读者注意航运业的周期,受访人们的只言片语显示出全球航运业投资、贸易趋势、造船、船舶交易等方面的变化特征。
《公务员,你还好吗?》
《南风窗》2019年第7期(总第541期)
人们都觉得当公务员好,但是经过多年的变化,考虑到地区发展差距,这种判断还一定准确吗?该怎么比?公务员群体自己是怎么看自己的?该刊这期专题集中讨论了这些问题。群众围观公务员只是判断公务员生存状态的一个侧面,公务员尤其是青年基层公务员们怎么看待自己,是更为主要的。该刊的讨论从“公务员内心的冲突”谈起,截止2016年底,中国公务员总人数为719万人,不是一个小数目。“当官”,有非常具体的工作目标和绩效,也有饱受猜测的待遇和福利,从个人成长而言,也有很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升迁、纪律到日常工作的价值、加班程度,每个公务员因具体的工作地域和岗位而产生很大的差异。该刊专门介绍了几类公务员,比如扶贫干部,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一些年轻干部长期在较强的心理压力下进行工作。当然,不同的人下去扶贫也抱着不同的未来期待。一位80后中央机关公务员则倾诉了自己因为加班、努力争取福利、给组织提意见、与同事相处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不过工作最怕比,该刊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位在西藏工作的基层公务员的生活。比起来,能有时间叹气也是幸福的吧。
《讲述东北》
《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14期(总第1031期)
这几年东北越过越不容易,数据滑坡,人往外迁,还在舆论中承受各种压力。在这样的基调下,东北作家们“讲述东北”成为了一种既有记录使命又有表达功能的行动。虽然以该刊采访的双雪涛、班宇、郑执、贾行家、耿军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东北作家总体上展现的是略显悲情的、环境凄凉的东北环境,加上一些重工业式的、边陲小城市式的孤独感,但这些讲述者的努力都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有属于自己的视角,其中反映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当代人遇到的困境,并不只是对东北遭遇的一种呼喊。诚如该刊所言,“每个故事都能瞥见东北一角,组合在一起也并非全貌。”贾行家认为,自己是在内部写东北的,无时无刻不与叙述站在一起;双雪涛则认为城市街道这样的外界环境并不是直接进入到文学叙述中的,作家有自己的转化过程。评论家梁鸿教授也在受访时谈到了东北是如何被叙述的,文字版的东北与现实版有何异同。东北被讲述也广泛存在于互联网中,数不清的自媒体推文、帖子、社交网络图文内容,都在反映着来自不同阶层甚至东北不同地方的讲述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变化和中国区域发展的认识。
上一篇:再读《城市发展史》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保存二维码,
打开手机淘宝
App,扫码
或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