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纳入聚类的街道样本都经过沿街商户总量的筛选,因此上图中的城市街道类型更多能代表的是那些“活得相对不错”的商业街。
在北京和上海,60%左右的街道都在通过餐饮来维持生机。餐饮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需要在城市里经历长途跋涉和漫长等位也觉得值得的一种商业业态。备受商业管理部门关注的“网红店”大多也都是餐饮店。
纯粹的零售型街道,在市场环境中已经被大量挤压。即使在广州,历史街区中零售门店加起来占到了所有商户的54%,能够形成零售特色的商业街也只占到了26%。
如果进一步细分类型,生活服务型商户中有一些业态是有机会加入更强的体验进而成为“网红店”的,比如已经玩出各种花样的亲子业态,或是不再走“卖卡”模式的健身房。目前这样的新商业类型大都还在单点尝试的阶段,但结合街道自身的空间属性,也可能会产生新的玩法。
毕竟,只是依靠餐饮这一种商业形态,要恢复商业街往日的活力与生机还是过于单薄了。
在你的城市里,哪条街道让你念念不忘,或者能被你认定为理想中的商业街?欢迎留言给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