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杨保军:智慧城市要体现小智慧与大智慧,防止贴标签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3-25 00:00:0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2016年3月24日,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在济南开幕。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举办了“智慧?城市?规划” 论坛,邀请了众多中外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咖,共同商讨了如何借助“智慧规划”与“应用实践”,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论坛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沈迟主持,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做了主旨演讲。
沈迟院长:
下面我想隆重的介绍几位演讲嘉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同志,中欧政策对话支持项目主管Chris Brown先生,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长陈易,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韩国土地住宅公社智慧城市研究事业组执行秘书长朴信远先生。按照刚才的顺序,请杨院长先讲。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杨保军院长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刚才我的老师崔先生做了主旨发言,很多的认识、看法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借这个机会我想谈四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我们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这个大数据对于我们人类的影响和冲击恐怕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预料到的,他可能会引发我们的理论、思维方式的一些变革,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我们过去的分析、研究、认识这个世界是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的思维。我们在试图寻找一系列事物发展的规律,依据这个规律来预测将来。将来大数据时代有可能引发我们的逐渐建立一种非常态的预判,这里面核心就是常态化的思考试图寻找确定性,寻找规律性,而非常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不确定性,是不是这个世界更多的是不确定性呢?这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也就是世界的运行到底怎么来决定的?
2015年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物理学发现,证实了过去物理学家的推测,微观粒子运动,拍到一张照片,叫做波粒二象性,既具有粒子的特性,又具有波的特性,到底是什么呢?不清楚。后来的研究证实了他有可能就是波的特性,有可能是力的特性比较强,这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是不确定的,并不是一定的,这样一来对我们的认识宇宙发生了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不确定性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不是确定是本质。
这一点改变了我们很多认识事物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所以我们知道有一个基金叫做量子基金,量子基金的含义就是从这里来的,也就是说股市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不要说你肯定能赚钱,你比别人强,不一定,太不确定了,这是大数据对我们认识世界上的一个冲击。所以如何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来把握城市的不确定性,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所以我们要重视大数据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我们规划、管理、建设这个口要高度重视,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我们现在进入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创新来自哪里?来自许多方面,其中数据就是一个重要的原料,这些数据就好比山里的矿山一样的,山里埋藏着很多矿,至于哪一些矿有用和没用,现在还不十分的清楚。可是毫无疑问有可能是将来城市竞争的一个重要的资源,我们现在的资源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个人,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些数据有赖于我们去挖掘,有赖于我们去认识他的价值,来应用于我们的决策和管理,来服务于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市民,所以下面我们要做的,特别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数据的采集、应用、共享以及深度的互联互通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建立就至关重要了。
我们讲了很多——刚才崔先生列举了很多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一些方面——信息孤岛的思维来打造的智慧城市,是用一种不智慧的方式来推进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你这个地方是智慧城市产业园区,外面呢?不连通,本身违反了智慧城市的要求,这是错的。
整个生态系统的建构要有利于发挥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想咱们回忆一下前几天,我看微博微信上炒的一塌糊涂——所谓的人机大战,机器终于战胜了人,是这么一回事呢?在我看来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是众人的智慧战胜了单个人的智慧。你这个机器谁设计出来的?肯定不是一个人,这套技术应对的招数是什么呢?肯定采集了若干世界冠军的方法,他是通过一组人,集中了所有高手的应对的指挥,来对付这一个人,只不过不出偏差。让一个人按照自己的逻辑来下,我估计你很难下过他。万众的智慧有可能胜过一个人的智慧,这是给我的启示,我们怎么建设这个制度,打通这个孤岛?
所以在创新的时代依靠智慧、依靠全社会的智慧促进这个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个有两点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据我所知新加坡在推动智慧城市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他们已经建了覆盖全国的传感网络。第二个他们的政策是适度超前的,比如说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收到过垃圾短信和推销广告的困扰,在新加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进入信息社会之前,他们已经在制度上适度超前,在新加坡你只要接到一条推销垃圾短信,只要按一个键投诉他,因为每一个信息端都在电信部门是有登记的,只要一条垃圾短信罚款一万新元,一条一万新元,但是我们这边投诉没有用,有可能我们电信部门巴不得多发一点,因为每发一条还多挣点钱,所以制度的建设,个人的信息安全怎么保障?个人的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有哪一些可以共享的?这里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是我的第二个判断。
第三、我认为几千年以来,技术的进步是很快的,非常快,但是人类的智慧的进步是很慢的,我们可以见到很多聪明人,但是智者没有几个,所以如果你要说智能城市,我们做技术控可以,但是谈智慧城市我觉得很少。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智慧,相反我们愚蠢的东西比较多,只有是有的,所以技术控并不等于智慧城市。
所以刚才崔老师反复讲到这一点,一定要解决好几个关系:人和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怎么相处才是长久之道,才是和谐之道?人和社会怎么相处?还有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怎么一个关系?还由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关系?这是大智慧思考的问题,所以技术是手段,绝不是目的。崔先生说的这点非常重要,我们运用所有这些高科技、信息技术,它一定是要围绕着人、服务于人,为了挣GDP,为了推动这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所以我的一个观点是小智慧是可以通过技术的开发运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大智慧是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自然关系,让全社会更和谐,让全人类更幸福。一个追求便捷舒适,一个追求幸福,这是大智慧跟小智慧的不同。
最后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体现出智慧,而不是要体现出不智慧,这也就是直面问题,要服务于人,讲究实效,避免一哄而上,防止贴标签。我不大赞成这个城市要建一个智慧城市,在外面画一个地区建智慧新区,我问原来的老城区,这些人就不管了?你跑到一个新的城市建一个所谓的智慧新城?我觉得脱离了需求,以上是我的几点想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