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这些基本原则,就可以把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当中。下面我们通过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安全城市”的规划设计。
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
1.增加土地的复合利用,减少“时间死角”。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形成了人们的钟摆式工作生活方式。这也给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一般而言,白天是居住区易发罪案的时间点;夜晚则是商业区和工业区易发罪案的高峰期。根据“活动支持”的原则,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增加混合功能用地比例,使各地区各时段都有人流活动,可以减少犯罪发生的“时间死角”。

“鬼城”、“卧城”也许让犯罪活动有可乘之机
2.严控容积率及建筑密度,减少“空间死角”。犯罪心理学认为,建筑密度越大,人心理产生的压抑感越强烈,越容易诱发犯罪。此外,建筑密度越大、道路密度越小,道路窄小隐蔽,犯罪分子也越容易藏匿逃跑。根据“自然监控”的原则,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严格控制土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提高环境的可见性,减少犯罪发生的“空间死角”。

香港历史上的九龙城寨,是著名的“三不管”地带,已于1993年拆除
3.加强人口管理和社区建设,减少“社会死角”。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外来人口激增,社会问题日渐增多。根据“环境形象”的原则,城市规划应严控人口规模,加强人口管理,避免出现“贫民窟”、“红灯区”等“藏污纳垢”之地;根据“领域性”原则,还可大力推广社区建设,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增强居民的责任感,减少犯罪发生的“社会死角”。

“朝阳群众”推动了社区有效治理,减少了罪案的发生
微观层面——建筑和景观设计
1.合理设置出入口。根据“领域性”原则,建筑物的入口起到内外分隔的重要作用:过少的入口使建筑物与外部联系不紧密,逃生通道不足;过多的入口则为犯罪分子逃跑提供便利。因此,确定合理的入口数量和入口位置,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应加强对出入人员的监管,以及对廊道空间的自然监视,减少犯罪分子可能在建筑内部藏身的灰色空间。

建筑物的出入口设置十分重要
2.完善道路、绿化、照明等景观设计。根据“自然监视”原则,道路设计应避免不必要的拐角和坡道,消除视线障碍;绿化植物要合理设计布局,选择低矮的植物并及时修剪,排除植物藏人的可能性;由于夜间罪案发生频率高于白天,照明设施要充足明亮,增强人们的安全感。根据“活动支持”原则,还可在合理时段适当组织“广场舞”等夜间活动,既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又可减少罪案发生的可能。

充足的照明可增强人们的安全感
3.不同公共建筑的设计策略。针对不同的公共建筑,还应有具体的设计策略。比如停车场应尽量设计在建筑的前部,并减少无谓的出入口;学校应把老师所在的办公楼设计在学校的主入口处,把学生所在的教学楼设在靠里面的安全地方,方便老师监视学校主入口;建筑内的公共空间,可在后门走道处设置大窗,使屋内人也能看到后门的进出情形。总之,一切设计都应根据“自然监视”的原则,避免产生“堡垒现象”。
实践证明,CPTED理论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在预防财产犯罪方面效果显著,但对其他类型的犯罪收效一般。其实,预防犯罪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仅靠加强监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只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才能从源头处预防犯罪。作为规划者,也能通过安全美观的设计,表现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