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43辑:旅游城镇规划与策划
台儿庄属山东省枣庄市辖区,地处京杭大运河苏鲁交界处,北通曲阜,南接徐州,东连沂蒙山,西濒微山湖。明清时期的台儿庄是京杭运河沿线的商埠重镇和漕运中心,民国时期是枣庄煤炭外运的重要港口。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在此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使台儿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传承千年运河文化,弘扬民族抗战精神,促进国共两岸交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枣庄市以京杭大运河申遗和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为契机,决定恢复重建台儿庄古城,于2007年12月正式启动了占地面积约200hm2的重建工程,目前已初具规模,一期A区(占地3.8hm2)于2010年5月1日正式开放接待游客。
一、台儿庄古城恢复重建的背景
1.台儿庄的发展历史
台儿庄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与京杭大运河密不可分,它处于北运河与中运河的节点,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河段,号称“腹里”。自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京杭大运河为了避黄行运从韩庄改道流经台儿庄后,台儿庄逐渐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水旱码头和商业重镇,人口剧增。明代在台儿庄设闸官署、巡检司,清代城内又增设了县丞署、守备署、总兵行署、参将署。据清光绪《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驮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1902年漕运停止后,中兴煤炭公司在台儿庄修建了运煤专用铁路、码头和火车站,形成了台儿庄水运和陆运并重的运输渠道,极大地刺激了台儿庄地区经济的发展。
台儿庄段是京杭大运河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河道,也是落差最大的河道,不足百里的航道就设置了8座船闸。由于船只货物滞留时间长,南北客商汇集,形成了台儿庄独特的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多元交融的运河文化。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城始建于1647年,1857年将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东西长3.5km,南北宽1.25km,时建城门6座,城内修铺了月河街、丁字街、顺河街等12条街道连接四方城门,城内有5000户人家,24300余人,房屋20000间。为了便于货物装卸运输,运河沿岸还修筑了10余处石阶码头(俗称“水门”),出现了燕、尤、赵、万等四大商户和100多家店铺。城内建筑汇集南北、融合中西,宗教兴盛,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