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比较。个体无意识是由曾经被人感知过的内容所构成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了无意识层。例如某人知道许多朋友和熟人的名字,但这些名字并非随时都留存在他的意识之中,然而一旦有需要,它们就会被记起。
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却不会被人直接感知。人一生下来就有思维、情感、知觉等种种先天倾向,集体无意识则是种种先天倾向的储藏所。比如,人并不需要通过亲身经验就有对蛇、猛兽的恐惧。与个体无意识不同,集体无意识对全世界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因为它的内容在世界上每一地方都能发现。比如世界上所有的原始聚落,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圆形的,这绝非偶然。
而荣格对“原型”的定义,恰是指人类心理经验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这种原始意象也就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原型(archetype)是“人类永远重复着的经验的沉积物…是人类经验之永恒主题具体化的形式或模式”,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在荣格看来,原型向我们提供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并关系到古代的或者可以说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也即关系到那些自亘古时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象,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给每一个个体提供了一整套预先设立的形式,这种形式被作为“种族记忆”保留下来,是一种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这种先验形式是同一种经验无数过程的凝缩和结晶,是通过大脑遗传下来的先天心理模式。
因此,类型学理论中的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可以具体外化为表现形式的某种普遍性和原初性的叙述结构或意象。
在建筑发展的历史上,建筑形态是属于审美和艺术总体观念层面上的基本概念。建筑类型学理论中的“原型”始终是同形态相联系的。
这似乎形成了一种循环论证:人们按照原型去创造艺术,于是人们也就在艺术中发现了原型。一方面,原型本身反映了人类心理长期形成的而又未被意识所直接知觉的“集体无意识”,作为艺术的本真或本源方面,它是潜在的,预示了“个人系统”与“宇宙形象”沟通的可能范围;另一方面,原型又必须得到外化,由潜在的神话形象转变成显在的艺术形象,从而实现人对自己所属的类的确认。在荣格的理论中,当原型体现在建筑艺术形态中时,建筑形态就分化为两重涵义:其一是原型的载体,其二是原型的实现方式。
如前所述,罗西的有关“类型”,或着说“类比”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荣格的理论中获得灵感的。罗西理解的建筑是:只有当建筑同那些在历史上被赋予特定意义的元素或形态发生关系时,这种建筑才有可能是建筑,否则就不是建筑。罗西认为,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的使命就是要抛开任何有关功能主义的浅薄幻想,使建筑回到建筑秩序的另一极形式,从而寻找一种形态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