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43辑:旅游城镇规划与策划
一、道家哲学与城市规划
瑞士学者卡尔?芬格胡斯在《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一书中,建构了一个与时空发展以及地域特质相适应的“超现代”城市规划框架,反思了现代主义对理性追求带来的城市空间呆板单调和千篇一律以及后现代的片断性导致的冲突与矛盾。芬格胡斯用西方语言解释了老子“道”的含义,并抓住了认识城市、规划城市的“天人合一”本质,将“道”作为认识城市的总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很值得中国规划师在思考的基础上将之再中国化。
从理论体系上比较,道家哲学的诸多方面都与现代城市规划思维一脉相承,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整体生态观念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生态观念,是道家的一种基本理念,是道家其他一切思想、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作为道家最高范畴的“道”,被认为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是天地、万物及人的共同来源。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感激、热爱之情,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之养之的自然家园,回归到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和谐状态,从而创造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2)确立生态自觉意识
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念,按照利奥波德的说法,就必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1990年)在分析和总结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试点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结构革命”(Eco Structural Revo–lution)的倡议,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其首要一点便是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仅仅需要城市规划学者、生态学家的认识和关注,城市居民甚至是我们整个人类都应当树立起一种生态自觉意识,把生态思想变成自觉行动。
(3)遵从“自然之道”
中国古代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道”在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体现,是十分具有生态思想的规划理念。在这些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具有朴素、综合、生态的观念,对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营城必须治野”,即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同步进行环境整治。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一种非常具有生态思想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综合的生态观。这也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
本文尝试以青岛鳌山湾新城概念性规划为例,探索以道家哲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在现代旅游度假区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