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数约2.5亿,其中农民工1.7亿,城市间迁移人口约8000万,大约7000万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或工棚,还有1.6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租住。即使只考虑消化存量的流动人口与其留守家庭成员,出租房建设的总面积也将达到35亿平方米左右。总计占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4375平方公里,相当于2015年全国城区面积的2.29%。
基于对新自由主义导向下城乡更新模式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一种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路径探索,其核心是集体土地的入市和城市租赁住房市场的联动。这一改革模式与传统模式在改造导向、改造对象、改造规模、补偿谈判模式、政府角色及增值收益分配六方面存在着差异。
| 传统模式 | 改革模式 |
改造导向 | 房地产开发带动 | 住房民生问题+破解金融风险+促进产业发展 |
改造对象 | 村庄产业用地为主; 政府指定与村庄意向相结合; | 村庄宅基地+产业用地整体改造; 附加改造条件,不指定改造村庄; 村庄改造分批入市; |
改造规模 | 零星村庄 | 适合拆除重建的大部分村庄 |
补偿谈判模式 | 开发商与村民单独谈判,容易滋生钉子户。 | 一揽子补偿方案; 村民内部博弈 |
政府角色 | 审核具体方案和赔偿标准; 自上而下模式 | 制定游戏规则; 鼓励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规划; |
增值收益分配 | 政府+村集体(村民)+开发商 | 政府+村集体(村民)+开发商+租户(外来人口,城市无房阶层) |
表2 改革方案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集体土地入市与城市租赁住房市场的联动改革,即城中村改造为租赁住房,其实施策略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拆除重建,合理安排安置房、出租住房、公共设施用地和融资地块。
对于现状开发强度不高、无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城中村,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现状与规划后的土地租金差。

图5 新加坡牛车水街区改造之前200多户店屋的状态

图6 街区改造之后的状态
方案二:保留提升,采用“统租运营+物业管理+综合整治”模式。
对于建筑质量较高、现状开发强度较高、消防改善达标潜力较大,周边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城中村,由政府或开发商统租村民的出租屋进行消防、环境、公服、住宅的综合整治改造。
整治案例:政府投资主导的深圳福田区水围新村改造
2016年6月启动,政府投资达1个亿,打造水围1368国际街区。35栋统建居民楼(2.5万建筑面积)及8000平米街区范围改造为休闲、购物及居住的国际社区。其中29栋改为共504间公寓。

图7 深圳福田区水围新村改造
方案三:鼓励村集体与农民在符合规划条件的情况下自主改造。
通过政府主导,建立有规划监管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中村村民使用公共服务付费的通道,以“房地产税收的支付+公共土地的贡献”作为其产权正规化的成本,赋予其住宅正式产权。
2017年8月,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确定第一批北京、上海、广州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构建与政府供应平行的集体建设用地租赁房市场,以满足新市民合理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