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结束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提起绿色,提起“绿色建筑”,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印象似乎跟“安心、省心、舒心”的生活环境还划不上等号,“绿色建筑”难道就只是在大楼内外多加些绿化,或是那些装配了节能设备但几乎从没使用过的住房?
“这些,只不过是对绿色建筑片面的理解。”广西建设科技协会绿色建筑分会副会长、华蓝集团副总建筑师张霖说,“绿色建筑其实是品质更高的建筑,除了能节地、节能、节材和节水外,还能给人们提供舒适宜人、安全无污染的居住与工作环境,让人们远离噪音,避开自然灾害威胁,享受到新鲜的空气与充沛的阳光”。
然而,一直以来公众对绿色建筑还是有许多看法和疑虑——为什么要推广绿色建筑?它的经济账要怎么算?它的未来是否要一直依赖政府补贴?
“例如,如果从部分建造者的角度来看,打造绿色建筑要多花钱。在绿色建筑中常用‘增量成本’来表示与常规建筑的区别。所谓的‘增量成本’是为了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而要在常规建筑‘基准成本’情况下额外增加的成本投入。绿色建筑采用的高新技术越多,其增量成本也越高。”张霖说。
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绿色建筑的住宅项目平均增量成本从每平方米15.98元至67.98元不等,公建项目的平均增量成本从每平方米28.82元至163.23元不等,这就意味着从短期看来,绿色建筑在工程造价成本上会多于传统建筑。但另一方面,如果从建筑全寿命周期来看,算上绿色建筑能够节约的土地成本、能源成本、材料成本以及弃废成本等等,一般3-5年就可回收增量成本,绿色建筑其实是一类低成本的建筑。
“另外,在一些使用者看来,绿色建筑不过是增加了高新技术设备或者多点绿化。其实不仅如此,绿色建筑真正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更亲近自然、更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绿色建筑所采用的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和集热板发电技术、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和节水浇灌技术、自控式节能灯技术和环保墙体等,不仅节能还能使资源高效利用,相对于非绿色建筑小区,水电费、公摊费等各种费用会少很多,老百姓不仅生活成本自然降低还住的舒心,是绿色建筑的直接受益者。”
综合来看,真正的绿色建筑秉承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使居住和生活在里面的人们不仅舒适而且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例如在南方,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更注重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强调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保证了较高的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人们提供舒适而健康的室内外环境。
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还为人们带来了更为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交通流线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让人们出门步行不到5分钟就能乘坐公交或地铁,大大提高了人们绿色出行的效率。此外,绿色建筑还将住房、学校、商场、医院等各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融为一体,打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绿色生活圈,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广西规划馆(华蓝作品,获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

广西美术馆(华蓝作品,获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
绿色建筑“重设计、轻运行”?
现如今,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参考依据和评估体系各不相同。在我国,则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把“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然而,中国绿色建筑尚属起步阶段,政府如何从鼓励到引导,建设方如何拿出建设诚意,老百姓如何提升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等,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张霖说。
截至2015年4月,我国绿色建筑的总量约达3.2亿平方米,这一数字是2008年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启动时的154倍。然而,据保守计算,我国当前的既有建筑规模在400亿平方米以上,这就意味着仅仅只有不足1%的建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在推广应用、实际运行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张霖指出,首先是认识方面的局限性,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开发商以为绿色建筑就是要多花钱,常常谈“绿”色变;其次是技术力量的不足,对于设计人员和建设主管人员而言,绿色建筑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需要时间去实践并积累经验,不同设计咨询单位的绿色建筑技术支撑力量参差不齐,一些绿色建筑只是套用技术或简单复制,导致绿色建筑质量良莠不齐。
再者,在绿色建筑建造时,一些建设方过于注重设计评价,忽视施工和实际运行的效果,造成实施效果与预期偏差较大,从而影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后劲。这种“重设计、轻运行”的状况引发了业内对于绿色建筑“停留在设计图纸上”以及“绿色建筑运营不绿色”的诟病。事实上,真正的绿色建筑应该贯穿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设计、建造和运行。
此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以广西为例,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受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较大,广西建筑工业化水平偏低,绿色建材产品相对较少,本土相关产业和实用技术比较薄弱,使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相对较高,进而影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
尽管绿色建筑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但在中央乃至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广下,中国的绿色建筑市场已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南国弈园(华蓝作品,获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
南国弈园——广西首个获得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的公共建筑
广西作为我国第一个成立省级绿色建筑协会的省份,在推动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上不遗余力。2009年12月,经征集筛选,华蓝集团等单位先后成为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负责开展项目监督检查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
2011年底,由华蓝集团自主投资、设计、开发、运营的体育文化公共建筑——南国弈园正式建成,是广西首个获得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的公共建筑。
张霖介绍,在设计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适宜技术、被动式设计优先的原则,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建筑室内外通风和采光设计。所有的公共空间(如大堂、走廊、休息平台)均不设置空调系统,加上建筑外墙的可调节外遮阳,可实现冬暖夏凉,其次所有的楼梯间外墙均采用玻璃空心砖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即使在清晨和黄昏时刻,仍可自然采光。

南国弈园自然通风采光示意图

三层休息平台

外墙电动遮阳百叶系统

中空玻璃内遮阳系统

屋顶绿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
“室外透水地面、节水灌溉、雨水回收利用、复层立体绿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绿色照明、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等技术的高效集成,不仅节约了能耗,还充分利用了建筑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效率。”据测算,南国弈园建筑节能率可达52%。
南国弈园获得2010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节能环保金奖、2012年广西首届“广西十大创意”奖、2013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和2015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绿色建筑专项三等奖等多项大奖。
绿色建筑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有待挖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者、建设方和设计者多方努力,充分发挥合力效应才能促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中房翡翠湾(华蓝作品,在建国家★★★绿色建筑)
南宁华发新城(华蓝作品,在建国家★★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向“绿色城镇”演进
广西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新型城镇即绿色城镇建设方向,要加快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城镇产业,依托山水脉络合理布局城镇绿地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今后,绿色建筑将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最终,“绿色建筑”由单体建筑扩展至“绿色城镇”。

绿城南宁
随着我国城镇化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每年都将有数以十亿平方米计的新建筑产生。初步测算,2014至2020年间,全国城镇的新建绿色建筑总量有望达到70亿平方米。张霖认为,要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从“绿色建筑”向“绿色城镇”演进,还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和协同化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构建绿色建筑技术保障体系,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基地示范工程,系统组织交通、生态、安全、园林、能源等各专业技术协同,积极引导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第二,发展绿色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一是发展本土化绿色环保的适宜技术、产品、材料和工艺,如新型结构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废弃物收集处理与回用技术、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节水器具与设施等;二是通过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降低绿色建材、绿色设施的成本,更利于推广应用。
第三,搭建绿色行动社会公众参与平台。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媒体、专家学者等协同合作的绿色治理体系,将绿色行政、绿色规划、绿色生产、绿色宣传、绿色消费和绿色智慧等有效结合起来。只有将各个组织加强主体之间的不断协同,强调不同层面之间的重要性,才能走上一条绿色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5年前的手机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太贵了大众消费不起,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机不仅功能更加完善和强大,给人们带来便捷的信息化生活的同时价格也十分亲民,不需要政府补贴也能人手一台。尽管绿色建筑技术的提升和推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华蓝集团对这一领域充满信心。
“华蓝集团在未来5年内,将加大对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核心技术的投入力度,增强在低碳城市建设和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创作水平。近期,我们成立了绿色建筑检测重点实验室,重点孵化并培育绿色建筑CMA专项检测业务,实现了绿色建筑‘策划-咨询-设计-检测-评价’一站式服务。”张霖表示,华蓝集团将再接再厉,继续作为绿色建筑专项业务的“引擎”和“先遣部队”,为大家带来“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的生活。

华蓝绿色建筑技术中心团队
华蓝集团下属“绿色建筑技术中心”聚集了广西建筑节能方面的顶尖技术骨干力量,8年来一直致力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先后承担了国家、自治区的众多重点工程,荣获国家、建设部、省级优秀设计奖320余项。
来源:华蓝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