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王清宪书记在视察青岛湾科技文旅等项目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开放式设计、高质量设计,以一流的规划吸引更多高端要素资源,推动项目建设与城市气质相匹配,更好地彰显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形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一流的规划吸引更多高端要素资源,更好地彰显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形象。3月18日下午,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岛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邀请“青岛发展20人论坛”专家,组织召开《新旧动能转换导向下的青岛市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供给研究》专家研讨会,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理事长宋军主持会议。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产业对青岛意味着什么。梳理青岛产业发展布局的历史变迁,总结城市产业布局的规律;依据当前城市经济规模和结构水平,判断青岛所处工业化发展阶段,对标其他城市,判断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点。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青岛适合发展什么产业。通过评估青岛的产业发展基础、支撑要素条件、空间供给潜力以及资源及区位等先天优势,结合全球各国提倡的新兴产业,综合判断青岛适合发展的产业。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青岛如何布局产业空间。通过构建理想化的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现状产业布局进行比对,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腾笼换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筑巢引凤”两个问题。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青岛还能为产业发展做些什么。主要包括: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来匹配网络化的产业空间格局;加强人才、创新资源和交通等要素的支撑;提供详尽的引导及咨询服务;借助国际咨询机构力量对城市主导产业进行遴选。
原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空间供给要做的是禀赋、区位和条件,反映在空间上就是功能和产业,产业是支撑功能。明确研究目的:产业布局和选择。青岛的问题在于一心独大,城镇体系不健全。将青岛自身情况、供给情况摸清楚,分析现状问题在哪,对未来产业发展做出预测。定出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可研究城镇化推进,将产城融合与城镇化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考虑空间效率,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理想状态的产业空间供给是什么样,从总量与供给关系,结构与布局关系,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关系方面可进行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青岛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城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明确规划的功能,能做什么、有必要做什么。可做产业如何落地的决策研究,与城市更新结合在一起。另外引入空间分析方法,回答怎样优化产业,青岛未来的产业定位以及产业的边界在哪里,产业升级迭代的路径在哪里。更大的空间尺度还有区域协同问题,青岛和周边城市产业的梯度问题。坚持三个约束:提出生态红线、空间负面清单、风险管控,划出边界、禁区。
制造业在空间上的选择相对被动。依托高科技的企业形成产业布局、新的城市中心,除了金融业还有以研发为特征的高科技总部企业带动,才能有多中心格局的形成,可以研究硅谷、深圳的产业格局规律。青岛的外向型经济使优势资源配置很容易布局在海岸边上,对外经济联系的变化会影响产业布局,新的作为产业中心的高科技企业的布局可以往北部选择,当这样的中心形成之后才能带动平度、莱西企业提供的制造业的空间,形成产业空间的供给。
最终解决什么导向要明确,摸清土地情况。研究角度上,不研究产业分类,梳理一下实际在执行的和规划的差异;通过预测十年以后制造业GDP结构,做出相对的工业用地供应量,给一个土地产出的标准。在布局上既有产业不要动,重点从区域角度上把握新增产业布局,可提出轴带之类的概念,各区怎么控制总量。制造业从业人员多为外来人员,政策上可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撑制造业就业。
各个区市的产业布局上要有错位,不要有恶性竞争。另外生产性服务业是否纳入要统筹考虑。还要考虑产城融合,是一个劳动力的结构调整问题。可以用规上企业的布局来代替园区,通过多因素叠加,侧面印证产业沿革。
研究的体系比较庞大。建议把青岛目前制造业具备的优势讲清楚,找出突破口、发力点,从而实现空间供给。另一个是青岛在产业发展当中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形成在区域当中较为合理的产业链,布局要在区域中展开,站在中高端引领发展。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应注意引领、创新、带动、集聚、商务的功能,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功能,而非研发功能。开放式和高质量的规划不一定要精细到产业门类,但是要注重产城融合。
产业的空间供给与需求是否匹配。空间是多种要素的叠合,产业发展方向要有产业价值区段判断,因为不同区段对空间的需求会有不同。要从量的角度,研究未来青岛建设用地的比例结构和工业用地的规模。要从量的角度,研究未来青岛建设用地的比例结构和工业用地的规模。“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是不同的,应着重对未来空间组织和供给模式问题进行研究。未来产业和创新的布局应以网络化的模式来进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