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永川区建委积极响应,探索农房改造与乡土建筑实践。永川黄瓜山地处永川城区南部,是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之一,还保存着大量夯土和石砌结构朴实的乡土院落。

现存的乡土院落大多檐口与部分墙体残破,虽然历经多年风雨,结构大多还保存完好,特别是在形制、材料和工艺风格上,体现了黄瓜山传承多年的本土文化。
因地制宜,布局自由,
多户成院,围而不闭,
朝门定位,暗合风水,
院后有林,中有院坝。


院落
地分二台,上下连贯,
三户一院,围而不闭,
院有朝门,旁有流水。
但是
村民遗弃,主体完好,
屋架糟朽,偏房破败,
侧院垮塌,朝门孤立。


梨花乡院开展了夯土农房排危改造,保留了夯土残墙,创新了夯土工艺。

挖掘、整理、重拾乡土建造技艺
传承、创新、重塑原生乡土院落

▲人工修复夯土墙面

▲传统工艺精雕细琢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
传统匠心技艺凸显美好家园人居理念,诗情画意营造自然与家园交融生活场景。 绿色生活园艺创新巴渝山水田园生态。

乡院靠山而远望,立于院内 、极目百里,其后修竹一片,清风徐来、似有清音。院前梨花十亩、阡陌其中,另有鸳鸯二湖,临院之畔,湖光山色,掩映其间。
以乡土技艺改造乡村危房整治破败院落
以本土文化构建乡院格局重现吉祥寓意
以诗情画意营造巴渝乡院引领乡村振兴
梨花乡院的场地分为四个区,
展现巴渝乡院十二景:
入口区:石墙、拴马石、石台阶、柴门、竹篱笆
庭院区:梨花小径、紫藤花架、石朝门、山涧流水、夯土景墙、观景平台、上院坝、下院坝
建筑区: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
园艺区:梨树林、楠竹林、鸳鸯湖
“柴门疏掩引径斜,拴马石上刻春秋”


黄瓜山黄泡石,深沉厚重的石朝门、拴马石,是乡土文化中逢凶化吉、驱邪转运的标志,传递着乡风民俗和乡情乡约,蕴含着传承久远、寓意丰富。

“林尽山明树隐墙,青竹红杏芳草香”

▲改造前
薄雾朦胧、小径深深,
石板汀步、梨树成排,
堡坎与竹篱想对,傍晚竹篱圆孔通光,
竹灯明暗成序,映衬树影婆娑。

▲改造后
“山深隐古道,雾敛见石门”

小径转折,路随坡转,立朝门于其侧,
题刻“梨花淡白柳深青,人生看得几清明”。

“石门乡山谷流水”

旁边的一汪山泉,整治为石涧流水,
石门框庭院为景,流水跌涧石为音。

流水小潭,名曰锦池

“积德为厚地,土校可成墙”

条石、卵石与枕木,
“梨院”夯筑在墙中。
夜雨岂不好,久竹与芭蕉。
可想春意足,不闻声萧萧。

“小院清幽添新瓦,碧竹楼前景醉人”

院为三合,围而不闭,
筑土石为墙垣,
穿斗木为梁架,
覆青瓦于其上,
取乡土技艺之精髓,
和今人用度之喜好。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山墙改造加固为垒石墙,加高室内空间,一半垒石、一半嵌入玻璃扩大采光,赏院外梨花,接朋待客、品茶读书。


▲排危改造后的一号楼
现代夯土墙与保留残墙、重筑夯土墙无缝连接,尊重历史,传承传统建造技艺,合理创新。




“小坡重叠无平屋,一片遥兼白鸟飞”

利用下沉地形,改造原有柴房夯筑两层小楼。不等边坡屋顶,与一号楼垒石山墙相映成趣。
巴渝乡土建筑因地制宜、
灵活多变、自由跌落。

屋后是干砌石墙围合的后院,
竹篱为栏、茅草做檐,朴实幽静。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近鸳鸯湖畔,坡度较大,场地狭小,
楠竹林与马尾松完整保留。

靠坡临湖、垒石吊脚、穿斗搭房,
屋面跌落、披檐构台、瓦片拼花,
地尽其用、材尽其用、不拘形式、
富于变化,朝向与私密性均好。


正是“那知今日鸳湖水,亦与吾人作酒卮”。
梨花乡院四季:春观繁花似锦,夏赏落日余晖,秋望海市蜃楼,冬见烟雨朦胧。
重庆新乡土团队精心探索研发的现代彩色夯土技术与传统夯土墙巧妙结合,让梨花乡院的夯土墙强度与耐久性均较高,既能保温隔热,也耐雨水冲刷,不作任何涂料装饰,既保留了传统材料与工艺历史文化特征,又满足了现代使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