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跨境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3.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
司月芳;王岱;王丰龙
发表刊物:地理科学
引用格式:司月芳, 王岱, 王丰龙*. 对华跨境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2019,39(2):259-266. [Si Yuefang, Wang Dai, Wang Fenglong.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Trans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to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2):259-266.] doi: 10.13249/j.cnki.sgs.2019.02.01
通讯作者邮箱:flwang@iud.ecnu.edu.cn(王丰龙)
摘要
创新是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技术后进国家,中国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更应吸收国际领先的技术,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本文基于分国别的技术引进合同数据,探讨对华跨境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美国、日本、德国、芬兰、英国和法国等技术先进国家始终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亚洲的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在对华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增强。对华跨境技术转移主要受技术势差、地理距离与技术通道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来源国与中国的技术势差越大、距离越近,技术溢出的强度越大;海外华人网络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作为技术通道促进了海外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背景与问题
跨境技术的引进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对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生科技创新的相关问题,对海外技术引进的关注较少。经济地理学者对技术转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技术转移影响因子的理论进展、技术创新-中介平台-技术受体之间的关系、大学和跨国公司在华R&D对技术转移的作用机理和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是,现有对技术转移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已有研究多探讨在华跨国公司对创新发展的影响。但是,外来技术转移不仅源于国内的跨国公司,还有相当一部分通过技术转让合同实现,而现有研究对技术转让合同的作用及来源国等研究相对有限。第二,已有研究多为区域层面的微观技术转移,宏观尺度上的跨国技术转移研究相对不足,且鲜有研究考虑跨国技术转移来源国的特征对中国技术转移的影响。第三,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跨国公司的影响,忽略了移民企业家(Immigrant entrepreneur)等的影响。然而,Saxenian通过研究美国硅谷和台湾之间的技术联系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专家成为“新阿尔戈英雄(New Argonaut)”,创造了与自己的独特身份和背景有关的、存在于母国和现居国之间的新的商业机会,他们发挥边界扳手的作用,实现了最新的市场、产品信息和技术的跨境交流。因此,有必要同时关注移民等因素对中国跨境技术转移的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5年技术引进合同数据,从宏观层面分析研究中国海外技术来源国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旨在丰富和完善创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为更有效的引入国外技术提供有益借鉴。
数据和模型
本文技术引进合同额为因变量,测度跨境技术转移强度,采用地理距离、技术势差、技术通道等自变量,人均GDP为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2003-2015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美国专利及商标局和世界银行等多渠道,采用考虑时间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模型。
表1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Table 1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s
变量
定义
数据来源
N (%)/平均值
标准差
因变量
Y
中国从各国技术引进合同额(亿美元)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238
7.047
自变量
X1
引进国申请专利数量(万件)
USPTO
0.128
1.052
X2
引进国研发投入(亿美元)
World bank
53.638
317.412
X3
引进国高科技出口占比(%)
7.651
11.200
X4
引进国与中国地理中心的直线距离(km)
Google map
9,082.540
3,927.128
X5
引进国与中国是否为相邻国家(是=1;否=0)
22 (10.329%)
引进国与中国是否为非相邻的亚洲国家(是=1;否=0)
26 (12.207%)
X6
引进国海外华人数量(人)
180.335
921.038
X7
引进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亿美元)
中国统计年鉴
4.157
38.197
X8
中国对引进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亿美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鉴
2.833
30.987
X9
中国同引进国海关货物进口总额(亿美元)
48.316
174.027
X10
中国同引进国海关货物出口总额(亿美元)
67.149
279.901
X11
引进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美元)
14,041.984
19,779.122
表2 2003~2015年中国技术引进合同额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regression for China’s technology-introduction contracts in 2003-2015
OLS模型
Tobit模型
系数
P值
技术势差
1.681***
0.000
1.910***
0.032***
0.008
0.203***
-0.001
0.935
-0.034
0.126
地理距离
-1.052***
-2.199***
对照组为非亚洲、非相邻国家
相邻国家
1.308***
0.003
2.702**
0.012
非邻国的亚洲国家
-1.381***
-1.907**
技术通道
0.000***
0.00
0.000**
0.03
0.014
0.14
-0.002
0.94
0.255***
0.796***
-0.090***
-0.228***
0.002
-0.057
0.55
其他控制变量
0.253***
0.849***
年份虚拟变量
对照组为2003年
2004
-0.439
0.299
-1.235
0.275
2005
-0.039
0.926
0.427
0.699
2006
-0.129
0.760
0.998
2007
-0.098
0.817
-0.083
0.940
2008
-0.175
0.680
-0.044
0.968
2009
-0.385
0.364
-0.422
0.706
2010
-0.454
0.285
-0.715
0.523
2011
-0.508
0.233
-0.903
0.425
2012
-0.108
0.801
0.379
0.736
2013
-0.300
0.482
-0.230
0.839
2014
-0.184
0.668
0.145
0.899
2015
0.068
0.873
0.274
0.812
常数项
8.884***
2.856
0.632
sigma
8.728***
N
2756
注:*、**、***分别表示回归模型系数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评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5年中国分国别的技术引进合同数据,分析了对华海外技术输入的来源国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验证了海外华人社区作为跨境技术通道的作用,证实了人才流动可以作为企业跨境活动的补充促进对华技术输入,海外移民和社会网络作为技术通道的作用是对华跨境技术转移的特殊之处。第二,本文证明了贸易的双刃剑作用。本文发现货物进口总额与技术引进强度负相关,可见一般贸易并没有直接带来技术的引进,是技术转让合同的一种补充。这是由于中国的低技术含量初级生产材料进口来源国与技术来源国的地理布局不同造成的,这与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是密不可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在进出口国别选择的成熟和理性。第三,中国货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跨境技术转移强度的相关强度不大,这反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多样性,母国基地开拓性和母国基地提升性投资并存。
课题资助项目号: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871110, 4160114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4YJC790098)
上海软科学重点项目(18692104500)
撰写:司月芳
编辑:王 珏、吴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