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陕西省沿黄城镇带工作

作者:周俊(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一所所长)
时下,乡建在中国大地开展地如火如荼。一方面,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有条件“反哺”农村的时候;另一面,来自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传统文人理想实在令当下的中国人心生向往。
艺术家,他们“首先”发现乡村(他们其实还在北京找到了旧厂房),再就是设计师们(或者具备设计师眼界的乡土建设者)也进入了乡村社区化运动。但是他们只是将意识中的乡村图景现代性。这些乡建行为是否只是艺术家、设计师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田园追求,或着意在城市外营造的一个乡村体验的“世外桃源”?对当地农民触动的,也许只是“城会玩”的调侃,实现新时代的城乡双栖,和陶渊明们意趣相通。

莫干山:整体改造,山间民宿、山腰农耕、山下休闲
(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松阳:以明星建筑师的民宿作品带动乡村社区化的营造
(图片来自网络)
国破山河碎,经受现代性洗礼的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可比不得陶渊明的悠然雅致,晏阳初、梁漱溟则悲天悯怀的多。回顾二十世纪初的乡建,是“救济农村即为救济国家”。回到当下,我们现在没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相比有才情的建筑师们在风景秀美的山川大地精致营造,城市规划设计师更该继传统,重拾情怀以对我们的乡村、生境和历史。
2015年3月,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研究对象:陕西省黄河沿岸一市十三县,也就是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带。深切感受到家国情怀、生态变迁、农村凋敝的真实景象。

身处赖以生存环境的边界,“家国”的感受才会深刻。黄河中段西岸的陕北黄土高原,其南面即为历史厚重的关中平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水深湍急、浑浑浊浊的黄河与苍凉贫瘠的黄土高原,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塑造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农耕区域的扩展加速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速度,所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贫穷等问题至今仍影响着该地区。

背靠黄土高原,俯瞰黄河,这一地带的历史遗迹、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正是“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国家意识”的绝佳对象。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不同,“边界”无需再成为中心的屏障和护卫,乡村也不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绝对主体。在这一地带我们拥有进行一场场域重构的完全条件:整合生态修复、弘扬历史文化、引导社会发展等多重目标,以“黄河国家公园”做为空间场域重构载体,继传统、重拾情怀、共聚国家意识,以现代性拾掇乡村发展,探索城市链接乡土的新路线。

地形、文化、贫困人口分段情况示意图

国家公园资源示意图

扶贫战略构想结构图
我们这个时代的乡建依然离不开关心者的爱护。边塞传奇、宗教文化、温泉之乡、黄河农耕、地质造化和传统村落演化为黄土之上、河谷之间的大自然再生画卷,黄河边、黄土高原沟壑之间有大量守着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乡村。我们希望可以从上层建筑来构建“黄河国家公园”以统领各层级资源的集成使用;更期盼建筑师与艺术家们能把目光从小桥流水的江南、四季如春的西南注目到这里,一起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