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的分析中,我们对于我国部分先进城市的智能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本篇主要聚焦大部分既无龙头企业,创新市场也相对乏力的城市,对城市智能产业的驱动要素、园区建设模式等进行重点分析,主要选取广州、苏州、武汉、贵阳四个代表城市。
广州缺乏本土大型企业,初创企业的聚集度也远远落后与北上深杭,先天条件的不足,使得广州人工智能基础实力相对滞后。在这样的发展条件下广州的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排名仍然高居第五,政策驱动着实贡献了大力量。广州在多项传统产业中具备产业优势,如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这些产业一旦叠加人工智能元素,产生的能量无比巨大。因此,广州目前主要依靠政府主动引进和集聚相关人工智能企业,完善配套政策和基建,逐步构建围绕“人工智能+传统经济”的智能化产业体系。
2018年3月,《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围绕“IAB”计划和广州“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重点产业领域,分批建设价值创新园区。首批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等产业,建设10大价值创新园区。主要措施包括引入龙头企业,依靠本地人才,建设3000亩南沙人工智能产业区、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产业高级研究院、荔湾区人工智能研发和孵化服务生态圈。

图1-广州10大价值创新园区
※ 资料来源:《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以在建的南沙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为例,园区位于南沙自贸区庆盛枢纽区块,总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产业规划以亚信集团、微软广州云、云从人工智能视觉图像创新研发中心、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等为核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示范项目,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效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模式。
苏州主要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产业载体,整体人工智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在原有产业园区基础上依靠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创新企业、升级原有基础产业是目前苏州发力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措施。
《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和《苏州工业园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中心,布局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具体的关键政策措施可以总结为三点:
1、引进龙头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成功引进了百度、华为、滴滴、微软苏州工程院、西门子苏州研究院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的高端研发机构,导入国内外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资源,带动了上下游资源的有效集聚。
2、培育创新企业
园区积极抢抓先机,加大对本土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的培育,通过引进国内外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在产地、资金、培训等方面为这些初创公司创造条件。近年来,相继培育了思必驰科技、清睿教育、华兴源创等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土企业,推动了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3、升级原有基础产业
园区充分利用自身在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的基础优势,加快推进优质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博世汽车4.0工厂试点、超威半导体自动化改造项目等相继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截至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近500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2家。2016年实现产值350亿元、增长25%。
武汉发力人工智能产业的模式与苏州类似,政策主力驱动,以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光谷)为依托在原有产业上发展智能产业。武汉出台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主要包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东湖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规划》。根据规划,光谷人工智能产业要在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产业竞争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到2020年,光谷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具体举措表现在:
1、培育独角兽企业:
在光谷“互联网+”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动下,东湖高新区已集聚“互联网+”相关企业1800余家,涌现了斗鱼直播、奇米网络、斑马快跑等3家独角兽企业,以及盛天网络、宁美国度、灯塔财经、六点整、石墨文档等一批互联网+重点企业,光谷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网络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2、引入龙头企业:
2017年共有24家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企业的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光谷, 其中包括小米科技、科大讯飞、海康威视、金山云、奇虎360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数万名高级互联网人才“回流”。
3、带动原有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金融、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等软应用领域规模。
与武汉、苏州等传统产业强势的区域不同,贵阳发展智能产业的传统经济基底较弱。但得益于较早的布局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贵阳在大数据领域独树一帜,弥补了传统产业拉动不足的劣势。因此,贵阳的智能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政策,让贵州领衔中西部大数据产业,依托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发展智能产业。
贵阳出台的相关《智能贵州发展规划(2017-2020年)》、《贵阳国家高新区关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试行)》等政策,同样在引入龙头企业,培育本土企业方面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有所区别的点在于,贵阳的智能产业发展基底是大数据产业。两项政策均明确提出把大数据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引擎,发挥智能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2017年,贵阳大数据企业达120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18亿元、增长15.6%,大数据规上企业已有172家,大数据企业纳税额110亿元、增长20%,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
为什么大数据产业能在贵阳全面开花?
首先,政策和环境是贵阳大数据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1)贵州的政策环境指数甚至超过北上广,位列第一,而在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大数据政府机构中,贵州就占了五个;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也每年在贵阳展开。

图2-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大数据政府机构排名
※ 资料来源: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大数据政府机构评估报告
(2)贵州地处高原,空气质量较好,气温适中,整体气候适合服务器的保存与运行;大数据中心对电能稳定性要求较高,贵阳水电发达,电价低,亦是优势。
以贵阳高新区为例,贵阳高新区是贵州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唯一的人才特区和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自高新区提出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产业为龙头,大健康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以来,短短几年时间高新区实现了辉煌的战绩。
截至目前,贵阳国家高新区注册企业16000余家,其中大数据及关联企业4478家、CMMI评估认证企业36家、高新技术企业128家,聚集了英特尔、亚马逊、惠普、谷歌、戴尔、阿里巴巴、华为、百度、浪潮、NIIT、NASSCOM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建成贵州科学城、贵阳国际人才城,聚集研发机构155家、各类人才8.5万人。2016年高新区大数据产业营业收入达401亿元,增长31.5%。
总结来看,不同城市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各不相同,四大分类总结了中国少数城市与绝大部分城市的发展模式。
对于有龙头企业,创新市场活力旺盛的城市,智能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龙头企业+市场活力(创新企业、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科研机构三个方面的聚集程度)双重作用,实现产业链条全面覆盖。
对于有龙头企业,创新市场相对乏力的城市,城市智能产业发展多半依靠龙头企业绝对带动。
对于无龙头企业,创新市场旺盛的城市,智能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城市环境吸引创新智能企业/机构主动聚集,成为推动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对于无龙头企业,创新市场相对乏力的城市,产业主要凭借政策优势强势拉动,引入外来企业异军突起,培育优势产业,升级原有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图3-各类城市智能产业发展模式
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属于无龙头企业、缺乏创新市场这一分类,对于这部分城市,政策对于智能产业的驱动作用非同小可,释放政策红利,借力引入企业是发展智能产业的最佳途径,对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