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石 楠
共享与品质
孙施文 武廷海 李志刚,等
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学科发展
吴唯佳 吴良镛 石 楠,等
共享城市:自存?共存?
梁鹤年 沈 迟 杨保军,等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地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以广佛为例
魏宗财 陈婷婷,等
【摘要】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将担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使命。如何强化跨界地区的协同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以多层级治理为理论视角,以国内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程度最高的广(州)佛(山)为研究地区,从宏观政策制度建构和微观合作项目实施切入,对广东省、广佛两市及所辖的区、镇街等不同层级政府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发现,广佛两市构筑的“城市政府主导的合作模式”是推动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区及镇街政府的合作渠道虽已搭建,但成效有限;市民缺乏参与的渠道;上级政府的有效介入有助于公益民生项目的协调实施。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关于区域治理的学术讨论,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中国城市体系资本支配和资本服务城市的演化
李 涛 唐子来,等
【摘要】以福布斯2000强中国企业和GaWC175高端生产者服务业跨国企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指令和控制指数以及网络互锁模型,分析和比较中国城市体系中资本支配城市和资本服务城市在2006-2014年的演化情况,然后通过残差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识别主要城市的职能差异和类型划分。研究发现,中国主要城市的资本支配能力和资本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尽管两个维度城市体系的多中心度有所提升,但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全国主要城市可以聚类为四种类型,不同城市在两个维度上的能力存在差异。上海、深圳、广州的资本支配能力有明显提升,成都、天津、杭州、南京的资本服务能力有明显提升。
中国传统的现代意义
王树声
【摘要】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城市结构绿带的规划实施分析初探——基于上海外环绿带的实证研究
袁 也
【摘要】结构绿带是中最为基本的空间布局要素,对结构绿带的规划实施进行分析,是城乡规划实施领域的重要内容。首先基于结构绿带的特性,提出了对其进行实施分析的原则。其次,受政策过程研究方法的启示,分别从规划实施的适应性、规划实施的干预情况和地区发展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等三方面建构了分析结构绿带规划实施的初步框架。接下来,简要介绍了上海外环绿带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框架,对外环绿带的规划实施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发现,外环绿带并未适应后续的城市发展趋势,政府的干预情况仅在个别阶段较突出,地区发展对绿带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最后,提出规划作用是有限的,规划实施不能仅靠规划本身的力量,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共同推进。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演变机理和核心过程
王 慧 吴 晓,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求职,占据并逐步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生态和结构,同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也在发生持续性的演化。本文借鉴相关理论,构建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双端双层”的诠释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动阻结合”的空间“双重效应”,剖析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提出“劳动力要素+空间”和“资本要素+空间”的“双套循环”模型,解释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核心过程;进而推演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三大阶段”。
《管子·乘马》国土规划和城邑规划思想研究
郭 璐
【摘要】《管子》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的重要源头,其中《乘马》篇是《管子》规划思想的纲领,目前尚缺乏对《乘马》规划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本文运用实证与建构相结合的文献研究方法对《乘马》国土规划和城邑规划思想进行研究。首先,从《乘马》文本研究入手,揭示其包含的规划思想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以《管子》其他篇章和相关先秦文献为辅证,从计实数、制乘马、立壤列、地邑相得与营城立邑四个方面,解析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内涵。最后,揭示《乘马》规划思想从地到邑、以地为基的特色。
规划“不可能三角”——一个关于规划价值的新视角
曾祥坤
【摘要】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模型,提出高度的市场经济、充分的社会民主和稳定的规划秩序构成了规划的“不可能三角”,其内在逻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以及这对矛盾的协调界面——规划秩序。围绕这一模型,可以对规划地位、规划理性、规划价值、规划实践展开新视角下的讨论,主要观点包括:(1)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秩序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对等的影响权重,而不是简单地随动、从属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规划地位应予以加强并在空间秩序的构建中回归人的本质。(2)规划理性首先应知“有不可为”,要把握好“度”;其次,秩序的要义是“各适其位,各尽其才”。(3)规划价值体现在明确“是非”问题、不较“长短”问题、慎对“有无”问题,要构建一个兼具原则性、程序性和包容性的规划秩序。(4)在规划实践中必须重视规划的技术制度二象性,加强空间规划与政策设计的结合。
人心所寄:中国城市人文空间及其格局
[主持]王树声 彩页
江西贵溪市曾家古村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主持]阮仪三 彩页
城市中心区混合用地概念辨析及空间演替——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
史北祥 杨俊宴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城市空间使用竞争加剧,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内,业态竞争激烈,使得城市中心区混合用地规模及混合类型均呈现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混合用地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用地的概念内涵及类别划分,并在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料基础上,以南京市新街口中心区1978-2008年30年间混合用地的发展情况为例,通过矢量的数据计算,结合相关的政策及管理背景,对中心区混合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形态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中心区混合用地发展的多重规律特征,并对混合用地的管控进行探讨。
社会分层视角下广州职住空间失配的趋势演化
钟 烨 赵渺希
【摘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职住总量平衡,在城市多中心体系发育不完善的背景下,结构性的居住—就业组合问题更为隐蔽,其负面影响也更为广泛而深刻。基于社会分层视角,整合居住人口、企业从业人口的空间数据,开展广州城市职住人口分布、不同职业群体的交通特征及社会隔离、职住均衡度等多维分析。研究发现,广州职、住人口均集中于城市主城区和外围各中心地段;中心地段既是峰值人口密度分布地,也是多元融合区域,但以行业累计的职住失配程度也相对较大,呈现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相对于较低职业阶层人口,较高职业层级的人口主要集聚于市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城市主城区就业比重高而外围居住比重高的特点,由此进一步提炼广州职住匹配演化的社会分层空间模式。城市职住匹配的关键在于完善外围次级中心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设施服务能力,一方面满足市民对于便捷交通、职住均衡的诉求,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多中心培育,从空间维度完善城市功能组合关系。
农地制度变革与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以苏南为例
李广斌 王 勇 谷人旭
【摘要】农地制度变革通过重构土地产权、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调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对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的农地制度分析框架,以苏南为例,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的土地制度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地制度由“放权让利”向“限权争利”再向“还权赋能”的变革,苏南乡村集居模式先后经历了由村社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村内集居、政府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城郊集居向宅基地置换下的跨村集居的演进路径。最后,基于农地制度改革,对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的机制改进、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城市研究中的计算机视觉应用进展与展望
刘 伦 王 辉
【摘要】城市图像一直是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信息载体,在当前的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随着图片分享网站、社交媒体、街景地图等线上平台的蓬勃发展,可获取的图像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同时,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经过4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大量进展,使对海量城市图像的大规模、自动化判别与解析成为可能。近年来,计算机视觉与城市研究的交叉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形成一个具有重大潜力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这一领域前沿成果的梳理指出,当前计算机视觉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认知评价、城市与建筑文化识别、建成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分析、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评估四个方面。同时,计算机视觉在视觉认知研究拓展、城市文化计算模拟、城市设计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较大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技术方法、研究对象、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局限与挑战。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给咱们“城市规划”加星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