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单之然 高亚楠 韦诗誉(通讯作者)
身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坐落于巨大山脊之间的龙脊村,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落自上而下被垂直划分为4个壮族村寨: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和平段寨,房屋顺应山势却又不失秩序、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梯田之中,形成森林-村落-梯田的有序布局。
▲ 通往龙脊村的盘山公路
龙脊村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村庄一样,平凡、不起眼,却又神奇、生动。一条盘山的公路是通往村内的唯一途径,蜿蜒绵长的山路在过去阻挡了村民们下山的脚步,他们只在必要的节日、集会才会背着竹筐下山采购生活物资。
在龙脊村,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一份惊喜,这些惊喜来自于村落本身,更来自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前人的迁徙、梯田的开垦也许并不容易,但村民们用勤劳、智慧以及与生俱来的乐观、质朴让龙脊村在四百多年的时光里依然静谧美好。
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山地稻作农业是龙脊村延续几百年的生产方式。农田是龙脊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更是天赐的宝藏库,龙脊的水土和阳光滋养着各类蔬菜和水果,它们自身也是对龙脊最好的回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跨越高山,下到深田,这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一种习惯。天刚破晓,人们便拿着锄头下地间苗、插秧、除草……等到日头正盛,人们会去风雨桥头、凉亭边,有说有笑地话家长里短。午间小聚后,村民们便又扛着农具走向田间,直至日落才回家歇息。
▲ 龙脊村日常生活
传统农耕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村民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收入渠道。大城市的繁华与机会吸引着这里的年轻人,于是他们大多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工。那些不愿离开故土的村民,依靠龙脊的自然环境优势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梯田风光让这里的旅游业得以兴盛,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这为龙脊村带来了新的收入。为了吸引游客,政府和旅游部门规定了梯田种植的范围和品种;并对建筑风貌进行统一,如建筑外立面必须使用木材外包等;同时兴起了油菜花节、红衣节等诸多节日,村民们还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客栈、饭馆,并通过打糍粑、烤竹筒饭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住宿。
外出务工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这里传统的生产方式。村民们分配给农活的时间越来越少,耕地、粮食不再完全是村民们生活的重心,有些村民会将多余的粮食卖给外面的商家。人们更加合理地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更迭变换的生活方式
龙脊村里原本的生活是简单而纯粹的,但在开发过程中,新旧交替正在上演。从平安寨开始,龙脊十三寨正逐一被开发,经济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使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事物的冲击,旧事物的留存,让龙脊村民的部分生活方式脱离了原轨,朝着新方向迈进。
食·味
“民以食为天”,龙脊村民们的食物几乎都是自给自足,水稻是最基本的食物,辅以各种蔬菜。村民们会自酿米酒,糯米酒是用当地的粳稻沤干后放置一个月左右酿成的,稻米发酵后的甘甜,加上酒的醇香,入口绵甜爽净,喝完后齿颊留香。村民们常在逢年过节或是家中聚会的时候,拿糯米酒来招待客人,以表诚意。
▲ 龙脊村日常餐饮
竹筒鸡是当地的另一特色美食,将腌制好的鸡肉辅以时令蔬菜和糯米一起放进劈好的竹筒里,用炭火烧烤一个小时,烤好的竹筒鸡表面满是灰屑,剖开后却另有一番“天地”,鸡肉的嫩滑和着竹子的清香,顺着唇齿渗入五脏六腑,是来龙脊必吃的一道美食。
▲ 龙脊村竹筒饭
经济发展的风穿堂而过,人们的日常饮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店家为迎合客人的口味,会从镇里买食材,调制各种调料做给游客吃,久而久之,流传百年的口味被五湖四海的人改变,我们只能从最原始的材料中感受余味。
衣·饰
龙脊村多壮民,壮族女子擅长刺绣与纺织,壮族服装以图案精美与色彩艳丽闻名。壮服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晚期,由于染料取材于自然,壮民的衣服多为蓝、黑两色,寄托了壮民们祈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时代更迭,壮服的颜色变得越来越鲜艳,样式也越来越汉化。现在的龙脊村里,除了大型节日或仪式,几乎很少能看到身着壮族服饰的村民。整个龙脊古壮寨,据说也只有一套完整的壮族古装。
▲ 龙脊古壮寨传统服饰
筑·屋
龙脊古壮寨有着广西乃至全国规模最大、最为古老的壮族干栏建筑群,即俗称的“吊脚楼”。龙脊的传统干栏和半干栏住宅通常为两层,并带有阁楼,纵向的布局原则是“下畜上人”。传统干栏住宅一层不住人,作为圈养牲口、堆积粪肥和存放农具等使用,是农业生产空间。二层的层高略高,是人居住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阁楼层用于储存粮食和堆放杂物,通过爬梯上下。二层空间围绕精神中心“堂屋”和生活中心“火塘”布局。堂屋位于明间中部,两层通高,屋顶设有几片亮瓦采光,背后墙壁在阁楼层高度设一凹龛,即神龛,是“香火”所在。香火前放置有香炉,逢年过节家人上香祭拜。火塘间位于堂屋两侧对称的位置上,绝大多数在次间;有的较大住宅中,火塘间也可能位于稍间。对着火塘的墙壁上设置有凹龛式的橱柜,摆放餐具和供奉灶王。出于对“火”的原始需要和崇拜,“火塘”在壮族家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火塘间除了做饭、取暖外,也是家庭内部聚会和议事的场所。
在山区复杂的地形中,干栏建筑可以架空跨越、依坡而建,可以挑出“吊脚楼”,丝毫不影响居住面,而且能节省土石方量,降低造价。干栏建筑也有利于通风,防潮除湿。除了“架空”外,龙脊古壮寨的建筑屋顶也很有特色。住宅屋面基本呈斜线,坡度约为30度,只在檐柱之外略有起翘,形成反坡曲线。龙脊地区的气候湿润多雨,为防止建筑被雨水侵蚀,住宅的出檐都比较深,高低错落的坡屋顶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
▲ 龙脊村建筑风貌
如今的传统干栏建筑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为了发展旅游业,龙脊村新的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包木材,古老村落的风貌被这些看似统一的立面打破,其中所蕴含的古老传承正在加速消耗。
源远流长的风俗底蕴
时间向前,世界随行,新事旧物的融合让龙脊村变得温润却有力量。梯田、大山、森林、凉亭……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却给了龙脊村无可替代的养育,它们与村民共同构建出一个安宁的生活模式,让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弥足珍贵。这些跟随时间长河流淌下来的文化,深入到每个龙脊村民的血脉里,这是他们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龙脊这片土地的敬畏。
传·唱
龙脊村因地处梯田深处,教育普及度较低,侯家寨的幼儿园是整个龙脊村里唯一的幼儿园。2012年侯老师自荐来到这里,在此工作的6年间,他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却一直没有等到一个新的老师。空闲的时候,作为壮歌传承人,侯老师会将壮歌整理,以便能更好的将壮族文化传授给学生,同时传播给更多的人。
▲ 龙脊村侯老师
▲ 凉亭里玩耍的儿童
侯老师所保护的壮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却慢慢被人遗忘。壮族山歌最早作为人们沟通的方式之一,记录了整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很久以前,壮歌的词曲、规律大多靠口口相传,如今的壮歌已不再随处可闻,它逐渐被汉化,传统的特点正在消失,再加上当地人对外来文化的推崇,本土文化的传承自然产生了断层。但仍然有像侯老师和当地山歌歌手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把壮歌翻译成汉字,把音律留存成录音,希望能将这份传统备忘,以后还能再度翻阅。作为教育传播者,侯老师敢为人先;身为壮歌传承人,侯老师守护着传统,而正因为有这样的人,龙脊村的文脉才得以生生不息。
技·忆
断层的除了本土文化,还有手工技艺上的隔阂,建筑技艺传承乏力令人惋惜。龙脊村里有3位大木匠,村里的房屋几乎都是木匠师傅搭建的。从进山伐木,到立柱搭梁,再到刷漆,整个过程都是木匠师傅亲手完成。木匠的手艺是从老师傅那儿传下来的,没有实质的图纸,凭着脑海中的记忆与经验,将鲁班尺用作丈量工具,五六个人花上半年时间,便能建好一座有特色的龙脊木结构建筑。
▲ 龙脊村建筑的建造过程
现在木匠师傅们时常面临没有活干的窘境,他们所得的收入仅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年轻人嫌建房子辛苦,都选择出门打工,木匠师傅的技艺苦于找到继承者,大多数时候只能在田埂间劳作。
后记
我们窥见了这里的一些生活片段,这里每一帧画面都生动活泼。梯田深处还有许多故事正在上演,在龙脊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与世隔绝与烟火闹味共存,这座四百多年的古村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个四百年,龙脊村又会何去何从?如何保存龙脊村古老的文脉,让这里的故事得以继续流传,是我们和村民需要共同关注的事情。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18年 第 3 期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惊喜等着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