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其后,相关省市进一步加快了有关工作的推进速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特别合作区等均进入到工作深化阶段。
在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特别合作区等规划中,为了真正贯彻国家战略,需要认真思考与“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紧密关联的空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相关省市毗邻地区具有生态敏感、社会历史资源沉淀丰厚的特点。采用传统的“建城”思维来开发这类区域,恐怕是要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不应再是工业时代“开发区”或者“经济区”的模式;为保护生态与社会历史资源,宜不适于在这一地区集聚过量规模人口;作为创新产业基础的新生代社会人,却又寻求一种高质量的社会交流、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渴望。正是由于这种种情况和特点,局限于这一区域自身思考,或者不考虑产业业态讨论土地资源配置问题,很有可能会走入混乱和歧途。从理论上来说,就是需要从传统的“位空间”思维,跃升到“流空间”思维,从城市区域网络角度研究相关区域的规划问题。
站在交通系统的角度,毗邻地区的相关规划绝非衔接“断头路”这样单一,而是需要确定一种空间组织战略:通过网络化交通服务(而非单纯的交通设施!)建立与广域城市化区域的有机联系,与公共服务设施高效使用配合的生活圈服务,适应生态和社会本底环境保护的交通模式引导等,均为首先需要加以明确的问题。
面对全新的问题和全新的发展模式,规划师应该承认已有经验和理论的严重不足。从理念出发,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本不可能做出科学的判断。相关规划应该把基础资料采集放在整体工作策略的首位,同时要高度重视通过追踪观测不断修正我们的认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