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除了承载交通外,街道还有许多别的用途。这些用途是与交通循环紧密相关的,但是并不能相互替代,就其本质来说,这些用途和交通循环系统一样,是城市正常运转机制的基本要素。
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试想,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是1960年出版,《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1952年出版,不知凯文林奇是否受到雅各布斯的影响后而形成城市意象理论?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很单调乏味。
我们前面学习的扬·盖尔的人性化城市理论就是受到了雅各布斯的街道理论影响。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很安全,不受野蛮行为和恐惧行为的侵扰,那么这个城市在安全上就不用为上述行为担忧。当人们认为一个城市或它的某些地方危险或者混乱,那么他们主要是觉得人行道不安全。
从这一点上来讲,传统道路外设置绿线的规划手法对街道与两侧住宅产生隔离,缺少来自住宅的监视,会给行人造成街道不安全的感受。
在城市文明与野蛮行为的斗争中,人行道和其周边的地方以及它们的使用者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雅各布斯认为,维护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街道和人行道的根本任务。
一个成功的城市地区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街上身处陌生人之间时必须能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会潜意识感觉到陌生人的威胁。做不到这一点的城市地区在其他方面也会同样的糟糕,并且会给它自己,给城市造成沉重如山的麻烦。
要维持城市的安全,即诊断和知晓背后的社会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出发点应该放在加强任何可以用来维护城市的安全和文明的办法上—在城市里,我们并不是没有这些办法。
现在的城市地区很容易为犯罪提供条件,似乎城市成了专门犯罪定制的场所,这样的事再愚蠢不过了,但我们现在就在这么做。
首先要能明白的是,城市公共区域的安宁——人行道和街道的安宁,不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的,尽管这是警察的责任。它主要是由一个互相关联的,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这是一个有着自觉的抑制手段和标准的网络,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第二个要能明白的事是,“不安全”这个问题不能通过分散的人权,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的特征的方法来解决。
这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被使用的街道应是一条安全的街道,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是不安全的。
一条城市街道要想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能够确保安全,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的住宅区那样混合在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道,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外往街上看。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从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相反,很多人常常会通过观看街上的活动自娱自乐。
满足街道监视的条件是要在沿着人行道的边上三三两两地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点和其他公共场所,尤其是晚上或夜间开放的一些商店和公共场所。
首先,这些小场所位于人行道的边上,给人们—居民和陌生人提供了具体的使用人行道的理由。
第二,有一些地方本身没有多少吸引里能够成为公共场所,但这些小场所可以让它们成为通向另外一些地方的必经之路,使得这些地方也常常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样的影响从地域上将不会延伸很远,因此,一片城市区域中的商业应该分布频繁,可以使街上缺少公共场所的地方也拥有很多行人。此外,还应该有不同种类的小企业、小商业,让人们有理由横穿一些小道。
第三,店主和小企业主本身是典型的安静和秩序的坚决支持着。他们憎恶打碎玻璃以及拦路打劫这种行为,如果他们人数足够多的化,他们是最有用的街道监视者和人行道护卫者。
第四,人们上街办事,或买食品和饮料这样的活动本身就能吸引另外一些人。
如果一个街道在应付陌生人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当它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划定了清楚、有效的界限,而且具备了提供活动和监视人的基本条件时,那么陌生人越乱越多,街区的气氛就会越活跃。
表面上,老城市看来缺乏秩序,其实在其背后有一种隐藏的秩序在维持着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这正是老城市的成功之处。
这也是一种复杂的的秩序,其实质是城市互相关联的“人行道用途”,这为它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是这种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安全监视系统。
这种秩序充满着运动和变化,尽管这是生活,不是艺术,我们或许可以发挥想象力,称之为城市的艺术形态,将它比拟为舞蹈,一种复杂的芭蕾,没给舞蹈演员在整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又相互映衬,组成一个秩序井然,互相和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