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石家庄北站位于城市西北部,与石家庄新客站及建设中的东站,共同形成“一主两辅”的石家庄铁路枢纽系统。当前,由于线路调整,石家庄北站面临升级,升级后的北站将成为石家庄火车东西向线路的重要辅助性枢纽,并以市郊铁路的形式,紧密联系石家庄周边地区。同时北站亦存在未来继续发展升级的可能。北站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城市中心(老火车站)仅3.5公里。
本次北站地区城市设计的研究范围为258公顷,规划范围为24公顷北站核心地区。北站地区的主要问题有交通层面的道路拥堵,流线混乱;功能层面的布局无序、服务低端;空间层面的形象不佳,缺少特色。从上述三个层面问题入手,本次城市设计提出针对性的交通策略、功能策略、空间策略予以突破。
二、规划特点
1、交通策略——强枢纽,打造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
在交通策略上,通过路网优化、设施完善和流线梳理,打造高效的地区性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首先,优化路网,打通经络。在现状路网和总规方案的基础上,对研究范围内路网进行优化,研究主干道泰华街断面形式,提高次干道高柱西街通行能力,调整核心地区支路网。考虑到五号线地铁开通对该地区的带动作用,与地铁设计部门多次对接,优化地铁线路,增强未来地铁对于北站地区的带动效力。
其次,预判用量,布局设施。通过交通量测算,确定各交通设施的规模,进行落位。在铁路北侧用地设置下沉广场及配套交通集散设施,利用地下通道连接铁路南北地区,缓解站前交通集散压力;本着鼓励公共交通出行的原则,将公交枢纽结合北焦商业项目开发,与北站形成一体化开发模式;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停车在广场地下进行解决,集约地面空间,最终多种交通方式在北站地区内有序运行。
第三,梳理流线,立体组织。结合交通布局,对于上述各种交通方式的流线组织进行设计,立体式换乘,避免流线交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考虑远期五号线接口,对于乘坐地铁、社会车辆、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出行的人流,在地下各层及地面层内进行组织,快速疏散,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换乘的地区性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2、功能策略——重布局,打造片区级综合服务中心
在功能策略上,完善设施,丰富功能。结合北站交通枢纽建设,对于北站地区的城市功能进行整合和加强,完善多种交通设施,建设变电站等市政设施,增强地区的交通枢纽价值。同时,引入多种服务功能业态,包括商业娱乐、商贸办公、商务酒店,酒店式公寓,打造地区性交通枢纽和服务节点,增强地区的场所价值,使北站核心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城市北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触媒。
3、空间策略——塑形象,打造精细化宜人品质空间
在空间策略上,打造特色,提升品质。北站地区作为未来重要的城市门户,其空间形象至关重要。对北站建筑平面进行设计矫形,使其主立面正对城市主要道路,成为地区内的地标建筑和视角焦点。进而结合站前支路的空间组织和建筑的空间围合,形成站前集散广场和市民休闲广场,塑造北站地区端正的轴线空间。从站前市庄路沿轴线看向火车站,严整有序的空间界面与富有韵律的高层天际线共同塑型,地标性的北站建筑与宜人的开敞广场互相映衬,使得该轴线空间成为北站地区的“城市名片”特色空间,营造北站地区城市门户的全新形象。
同时,对基地内的各地块进行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从城市设计角度从风貌、退线、材料、比例等进行要求和示意。并在导则中增加对地块地下空间开发及对外接口等相关内容的指引。
三、注重实施
在实施步骤上,结合即将建设的北焦商业综合体、近期启动升级的北站及相应设施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分期实施,逐步推进,最终形成交通高效、设施齐全、空间宜人的新北站地区新枢纽、新节点、新形象。

位置图

枢纽布局图

换乘示意图

剖面图

建成效果图

鸟瞰图
(感谢参与本项目的工作人员:韩靖北、管京、袁璐、冯莹、巫天豪。)
注:本文作者为魏钢、王颖楠、蒋朝晖,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16年第5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马赤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