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必须对人进行重点分析,也就是清楚的知道乡村振兴的战略应该适用和针对哪些人,并对这些人群的特点进行研究。到了2035年也许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完成了,到那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可能达到70%。而到了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可能还是2035年的城镇化率,也就是说,2035年中国有4到5亿农民,等到了2050年,中国还是有4到5亿农民。所不同的是,在2035年到2050年这段时期内,中国已从基本现代化逐渐演变为高度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农民的人口性质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到2035年,中国主要的农业人口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第一类:半工半农。这一类人口占中国农民家庭70%的,拥有中国有70%的耕地。这类人口数量庞大,是最重要的一类农民群体,其中包括了大量没有办法进城的老人、妇女。这类人群仍然住在农村,仍然从事农业生产,而且缺少在城市就业的机会。解决这一类人群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让小农变富,更是要着力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准。
第二类:已经到城里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虽然已经到城里去了,但是土地和农业对他们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很可能最终无法留在城市。也就是说,这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最终的归宿可能分为两种,条件好的一部分可能留了下来成了市民,实现了在城里安居乐业的梦想。但是还有部分人,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年轻的时候还可以在城里生活,等年纪大了,由于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他们在城市体面的生活,这群人无法在城市生存,必须返回农村。对于这一部分农民工来说,在农村留下了土地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退路,也就是进城不成功还可以回农村生活。因此农村留下的土地对他们而言,是心理上、生理上非常重要的存在。
第三类:不愿意与子女在城市生活的老年人。这群老年人的子女在城里安居乐业,孙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就帮忙带孙子,等孙子比较大之后他们就变成了子女家庭里面的闲人,这群老人就开始感觉在城里生活不自由,尤其对大部分进城之后收入比较少、生活比较艰难的家庭而言,这样的老人会觉得自己成了子女的负担,就想回到农村生活。在村里,这些老人有自己的住房,也可以安居乐业,还有老年的朋友在一起作伴,对他们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四类:没有办法进入城市的人。这类人年富力强,本来可以进城务工,但由于父母年纪较大或者孩子岁数很小,导致他们没办法进城。对于这类农民来说,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无法维持他们的生活,好在那些进城务工的人出走之后让出了自己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交给这些仍然在村里的人打理。这类农民大约占到农民总数的10%。这类农民家庭生活完整,夫妻没有分离且年富力强,生活质量也不低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农民群体。这10%的中间农民加上90%的老弱病残,形成了今天农村最稳定的结构,保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我国6亿农村人口中的95%都可以被归入这四类人群,99%的乡村结构由这四类人组成。研究乡村振兴的时候,必须关注这个结构,特别在2035年之前,要充分理解这部分人群对土地的依存。乡村振兴首先要富裕这四类人,要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给他们之所需,想他们之所想。如果乡村振兴的目标中不包括提升这四类人的生活条件的话,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失败的,我们在谈乡村振兴的时候,不能只考虑所谓“高大上”的目的,眼中却没有这四类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