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不熟写在前面:
这几天在北京与山东出差,没时间写文章,今天分享一篇朋友发来的文章。本文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视角,就是政府主动做产业规划与产业扶持,到底是好是坏?
作者把苏南模式总结为“政府强势规划”,把珠三角模式则总结为“无为而治”,并对两种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珠三角模式更尊重市场规律、具备更强的抗击打能力。
不过,我对作者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苏南模式与珠三角模式并非完全对立,珠三角城市的政府当然也有过产业规划与产业扶持的做法,尤其是深圳,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当然,具体的思路可能与苏南不同。
苏南模式本身也有不少可取之处,比如基础设施提升的效率、对外资的吸引力等等。只不过,在中国经济动力切换、新经济强势崛起的今天,苏南模式没有表现出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导致苏南地区不像以前那么耀眼了,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值得探讨。
Any way 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权威结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感谢沈先生的分享。
文|沈公子
苏南模式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所总结出的一种发展经济的方式,根本表现就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即政府利用手中特权,去引导甚至在微观上直接指导国有或民营企业按照政府规划好的道路来发展,其主要特征是极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较低的投资回报率,高额的负债水平和大量的政策帮扶。
在我国,江苏省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其投资规模和负债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但是资本回报率较低,甚至低于非一线经济省份福建地区。
由于苏南模式在经济赶超阶段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迅速拉升GDP,再加上江苏省是我国文教大省,在官僚体系内动员能力极强,加上以苏州为代表的投资拉动派在经济上的亮眼表现,江苏干部被大量启用,苏南模式也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包括天津地区,东北地区,重庆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等大多数省份都开始政府主导大规模投资,需要承认的是,苏南模式在特定时期的确起到了快速拉升经济的作用,但在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苏南模式的弊端开始暴露。
第一,政府并不能规划处产业升级的方向。以曾经盛极一时的光伏产业为例,政府认为这是产业升级方向,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土地,政策进行扶持,一时间江苏省内的光伏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到全球的80%,然而欧盟特别是德国的政策变动,加上美国页岩气革命导致的全球油气能源价格的迅速下滑,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被证实在经济上不可持续,大量破产倒闭。
另一个例子是武汉的光谷,虽然现在看起来很成功,拿到全国关于光学补贴的90%,每年的研究报告可以订成一本厚厚的书。然而,全武汉涉光类企业加在一起,销售收入不如深圳一家大族激光,要知道深圳市政府可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做过光学产业振兴之类的大规划。
仍以广东省为例,次贷危机爆发式,绝大多数的主流经济学家看法是广东省产业层次较低,影响较严重,而长三角地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更强,然而事实却打了这些经济学者的一记大嘴巴。这两年的经济数据表明,广东的抗击打能力是不错的。由此可见,政府即使掌握了再多信息,但是他对市场的判断仍是有误的,什么是落后产能,什么是先进产能,什么符合市场方向,什么不符合市场方向,这不是发改委的文件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这么简单。
第二,苏南经济模式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压缩民间活力。以江苏与临近的浙江对比,以天津与GDP相近的深圳对比,不难看出,大规模投资拉动的GDP对民间财富积累作用有限,而且导致企业本身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政府身上,忽视了企业发展本身,导致企业在省外、国外经营能力有限,对比江苏企业和浙江企业,对比天津企业和深圳企业,这一点不难看出。
第三,苏南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特权经济,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苏南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的审批获得能力。仍以江苏省为例,在国家把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大力扶持的80年代,他依然能通过关系拿到中央外汇储备的50%以上(参见前江苏财政厅长的回忆录),更不要提江苏一省拥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甚至是广东省的4倍以上,雄踞全国第一。华西村可以拿到烟草和钢铁的批文。沙钢的三千万吨轻松批复,而广东省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消费区,巅峰期消费了全国四分之一的钢铁,连一个1000万吨的钢厂都未获批复,90年代一寸铁路未获批复。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第四,政府强制干预经济的模式可能诱发腐败。仍以苏州为例,前后有数任官员都倒在了腐败面前。政府的能量太大,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贿赂政府,这种模式的背后容易滋生权钱交易。
最后,强调一点,本文并不针对江苏省,也必须承认在经济赶超阶段,苏南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发展经济的选择,但现在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赶超经济了,而是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了。
政府应主动往后退,不要把手伸的过长,给企业创造宽松,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好了,我无为而民自化,这就是珠三角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最大不同,但原因很可笑,并不是说珠三角的官员水平就高于长三角,恰恰相反,就笔者接触到的两地官员来看,长三角官员的平均水平大多是高于珠三角的。
可也许正因为珠三角官员水平有限,根本不懂什么叫产业规划,只会从微观层面做好服务,反而客观上为企业营造出了一种无为之治的环境,结果领先全国进行了转型升级。所以政府究竟应该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值得进一步探讨。

|“城市战争”是一个专注于城市PK与城市竞争力的公众号,由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创办,欢迎关注|
相关阅读(后台回复数字阅读):
武汉一城独大,对湖北是害是福?(84)
从国务院对城市总规的批复,看中国城市的真实地位(回复83)
盘点中国城市,哪些在崛起、哪些在衰落?(回复75)
江浙沪粤,谁是中国电影第一票仓?(77)
让我们来唱衰一下上海(78)
广州还欠你们一个“高房价”(81)
东莞好像在摘深圳的桃了(83)
新加坡比香港强在哪里?(43)
珠三角是怎么反超长三角的?(24)
广西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发展不起来?(66)
京沪穗深港、成渝津宁汉,互相怎么看?(14)
34个城市的市府搬迁规律(15)
谁是真正统治北京的人?(27)
大数据告诉你谁是统治上海的人?(33)
北上广深哪个大?晚上开灯比一比(34)
山东GDP那么高为什么还被说穷?(35)
上海房价暴涨的玄机是什么?(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