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42辑:新农村与城乡统筹发展
大寨并不大,全村200户人家,520口人,总面积1.88km2。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据统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多年里,国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那时的大寨,无疑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地”。而今,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早已撩去它那层神秘的光环,回归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实实在在。
——黄河新闻网《山西魅力城镇展示活动》大寨村卷首语
大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农村不断被赋予“新”的话语,而这个“新”的话语却折射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大寨,作为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旗帜,成为了各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烙印。
一、农业大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极其贫瘠的荒山上“白天治坡、晚上治窝”,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桀骜难驯的“狼窝掌”变成了风调雨顺的米粮川,成为中国发展山区农业的典范。因此,大寨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了中国农村的圣地,数以千万计的取经者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于虎头山,最多的时候,一年有206万人拥入大寨,平均每天都有5000人登上虎头山。在当时的发展背景下,突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在大寨村建设了大寨梯田、团结沟渡槽等农业服务设施;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为应对参观者的需求,在大寨村的北侧建设了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大寨接待站、大寨粮站、新华书店、卫生院、学校、大寨旅行社等。
这一时期,大寨的“新”主要体现在顺应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宏观政策,以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重点兴建水利设施(团结沟渡槽)、增加农业生产用地(开山辟田建设大寨梯田)、满足群众基本居住需求和防洪要求(大寨排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寨形成了其独特的“大寨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