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42辑:新农村与城乡统筹发展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规划除了制度体制建设外,逐步加大了对物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出现了众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然而,这些规划和建设更多的注重于村落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对于村民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还未做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国传统的古村落是按照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结合自然环境条件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古村落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往往是最具村落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场所。然而随着城镇化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村落向外急剧扩张,原有的公共活动空间正逐步衰落,村落中原有的传统文化和邻里交往活动也遭受破坏。
在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应该因循自然,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归纳总结传统村落公共活动空间的精华,结合现代生活的需要,振兴原有公共中心,创造新型的村落公共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本文以安徽绩溪县几个传统型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基础,以大石门村规划设计为案例,研究村落水口公共空间的功能演变及其对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影响,希望以此对同类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及借鉴。
二、大石门村基本情况
1.社会经济概况
大石门村位于绩溪县境中部,扬溪镇镇域东部,距离绩溪县城约22km,因村南水口有狮象两石山夹峙如若大之石门而得名。大石门村周边地区山灵水秀,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村庄东西两侧以丘陵山体为主,海拔一般在300m左右,山体绿化覆盖良好。护村河从村庄的西侧和南侧流过,水口位于村南。大石门自然村共有310户,村民1015人,村民组5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大石门村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种植和蚕桑等特色农产品。
2.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率低。村庄发展缺乏有效控制和规划、没有村庄建设控制边界,造成部分土地利用率较低。
(2)村庄建设较为混乱。新旧建筑混杂,风貌建筑较少,新建建筑缺少特色。
(3)闲置建筑需要更新。部分建筑闲置衰落,尤其是村庄中部和东侧的部分建筑虽然保留有传统特征,但是由于缺乏维护,建筑质量十分不理想。
(4) 现状村庄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无生活垃圾收集点与排水系统,各种电线横空而架,厕所多为旱厕,位于道路两侧,影响空气质量。
(5)建筑密度大。村庄建筑密度较大,缺乏必要的开放空间和公共绿地,居住环境质量较差。
(6)历史建筑保护不力。位于公路西侧石门村小学内的古戏台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缺少维护,该历史建筑处于荒废的状况。
3.公共活动空间使用现状
大石门村公共活动空间有三个,分别为村落南部水口处的下桥广场,村落中部中桥东侧的中桥广场,北部上桥南侧的上桥广场。
下桥广场面积约800m2,是依托与传统水口空间的以宗祠活动、休息纳凉为主要活动的广场,由于交通不便、位置较远,使用率较低。
中桥广场面积约为1000m2,是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而新建设的一个广场,是进入村子的主要入口,同时也是村委会所在地,是村子行政管理信息和村民事物处理的场所,也间或举行村民集体的文娱活动。同时该广场也是外来商户兜售商品的主要场所。
上桥广场面积约为300m2,是依靠上桥逐步形成的,由于距离公路较远,主要是北部村民进出村落必经场所,所以规模较小,在广场周边有些小型的商业。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