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42辑:新农村与城乡统筹发展
直接解决经济问题向来不是规划所长,而当城市规划一旦“升级”成为城乡规划,原来趋于回避和隐藏的城乡二元问题凸现出来,农村地区,包括镇的发展,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就目前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一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言,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劳动力供给只有在合适的城市聚集才符合区域资源配置的最优。由此,不具备优越发展条件的边远村庄可能逐步衰落甚至消亡,而位于发达地区或者城市边缘的村庄,则可能发育为城镇或者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前者,在区域村庄布点规划中往往成为“被归并村”,而对于后者,则大都成为城市(镇)规划中用地布局图的一个色块。对于人口众多又不在城市近郊的更广大的农村而言,想逃脱“被归并或远期被拆除”的宿命,其资本是什么?特别是在农业不振、人口流失的状况下,未来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源泉在哪里?
已有一些发展较为成功的典型村镇案例,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些参考。例如同里、周庄和阳朔。同里坚持水乡古镇旅游这个主旋律,挖掘生态健康游、休闲体验游及森林探险游等新形式,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进旅游业多元化和深化发展,准确地把握了旅游市场发展的前景,解开了古镇旅游容量有限,旅游发展受制的困局,同时也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周庄以古村镇观光旅游为核心,同时大力促进旅游产品商贸业发展,另一方面,周庄依托昆山市IT业强市的大背景,于1998年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中科昆山高科技产业园,形成以传感器为主的产业集群,有效提升了二产层次,已成为周庄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源,使周庄的产业发展不再依赖于单纯的旅游经济,在迅速扩展经济规模的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桂林的阳朔农村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旅游带动三产多元化发展之路。其经验是旅游方式的休闲化和旅游项目的农村化、区域化,优美的自然景观、舒缓的生活节奏以及分布松散的旅游景点可吸引游客流连数日,从而突破了观光旅游的限制,有效带动了三产的深度发展。
笔者在工作中负责和参与了《宁海县前童镇总体规划》和《宁海县清潭村保护规划》。我们力求在两个不同层面的规划中不仅解决空间布局、设施配套上的合理性,更希望通过规划引导村镇发展。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