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龙羊峡镇有丰富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宜居优美的环境,依托自身优势,以农牧业为基础,以水电、旅游为主导,以水产养殖及深加工为特色,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与旅游业,打造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特色小城镇。
概况
龙羊峡镇位于共和县东南部,镇区东北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47公里,西北距青海湖128公里。
龙羊峡镇以“万里黄河第一坝”,“高峡平湖画境游”著称,龙羊峡水库及大坝为其代表,自然资源类型多样且独具特色,有丰富的乡野园林资源、地热温泉资源、野生鱼类资源、丹霞土林资源等。
龙羊峡镇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藏、汉、回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本地区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
城镇面积:757.31 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 镇区常住人口:3246人,2016年镇GDP:450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09.5元。
特色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以农牧业为基础,以水电、旅游为主导,以水产养殖及深加工为特色;重点发展的产业有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
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配套功能,搞好中低产量农田改造,推广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特色种植、养殖业为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发展和推广牛羊生猪育肥,反季节蔬菜栽培、捕捞业,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产业:因地制宜,现有镇区及各村庄的生产建筑用地原则上不再扩大,以切实保护镇域整体环境。改造镇区硅铁厂等三类工业用地,结合特色农业村庄的建设,发展村级农副产品深加工(如三文鱼加工等),增加村集体收入。
第三产业:以旅游业、商贸业为主。依托龙羊峡水库以及当家寺、黄河工业遗址等文化遗存,利用其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及浓厚的宗教文化积淀,努力打造生态-人文旅游产业发展基地,突出龙羊峡资源特色,彰显黄河第一坝的品牌魅力。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土地利用: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流转,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流转土地,凡改变土地性质转为建设用地,按土地征用政策执行,核减相应土地流转数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按相应类别土地流转费标准兑付给农户。
环境整治:加快龙羊峡美丽城镇建设,镇区供水管网、道路改造等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市政设施基本完善,配备城管大队和环卫队,镇区规划和环卫保洁工作步入精细化管理模式。大力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把强化文化特色、体育传统、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贯穿特色小城镇建设始终。功能上力求“聚而合”,突出强调体育服务、产业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宜居等功能的有机融合和聚合叠加。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
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惠及民生的长远工程常抓不懈,实施了五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一级泵站改建工程,灌区渠系配套和人畜饮水改造工程、维修改造提灌泵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完成总长36公里的道路建设,投资完成15户的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游牧民定居等项目建设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完成镇区足球场建设项目,新建体育场地及配套设施;完成镇卫生院改造项目,新建门诊楼、改造围墙、更换基本医疗设施;完成寄宿小学改造项目,修建学生教职工食堂建设及配套设施,教职工周转房。
发展目标
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着力稳定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力争到 2030 年,把龙羊峡镇建设成为以农牧业为基础,水电、旅游为主导,水产养殖及深加工为特色的“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镇。
近期工作
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突出藏域文化、遗址文化及水电文化。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具有滨水库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优化旅游线路组织,加强旅游服务、旅游设施等建设。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及特色农产品种植: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及枸杞、西瓜、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创建自己的农业特色品牌,加快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变。
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镇区人口集聚能力;优化调整村庄布局,引导村庄合理归并,提高农村设施配套水平。
图文整理 | 林 玉
审核校对 | 陆 嘉
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致力于与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分享,促进相关学术交流。住建部优秀期刊《小城镇建设》是学委会的会刊。优秀案例和信息分享请发邮件:town@planni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