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区域层面三条控制线协调划定,完善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协调机制,研究提高都市圈空间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水平,2019年2月28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一期“UP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都市圈规划”为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和地方自然资源部门代表参加,进行主旨演讲、观点交流和对话。论坛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主持。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作总结发言。
主 旨 演 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做了“都市圈发展的空间演变与规划指引”的主旨演讲,提出从内涵和空间范围对都市圈的界定思路,强调应区分中心城市、大都市区、都市圈三个不同空间层次的概念,提出都市圈的三种典型类型和推动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市场力和行政力,分析了国外纽约、东京大都市圈规划,以及国内南京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技术方法,提出了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框架。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尹稚做了“中国都市圈的大数据分析”的主旨演讲,指出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总体格局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指出当前我国都市圈发展存在发展不均衡和区域差距大、都市圈内部呈割裂发展态势、中心城市人口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应用大数据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的地理空间范围、内部城市资金互投网络、人口流动联系网络,最后系统介绍了全国都市圈的范围界定和空间布局、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评价等相关研究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做了“迈向都市圈的大城市”的主旨演讲,强调中心城市、城市管辖区、都市圈的概念和空间差异,指出都市圈是以核心大城市为中心,以轨道交通紧密连接周边中小城市的日常通勤圈,提出从综合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房地产长效机制等方面,推动以超大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并建议尽快制定大都市圈规划。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许健做了“都市圈空间治理和政策机制”的主旨演讲,对标纽约、巴黎、东京、伦敦等大都市圈,强调以通勤的时空距离为主识别都市圈空间范围,明确了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重点和“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介绍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规划思路、成果体系等基本情况,强调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两方面加强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协同。
观点交流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扈万泰重点就规划人口预测发表观点,指出欠发达地区不同口径的城镇化率有着较大差异,强调不能把进城落户的人口简单作为城镇人口,提出要重视实际人口与规划人口的滞后性,强调国土空间规划中要科学应对人口发展与预测问题。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临界地区的规划建设实践,强调加强空间管控和布局引导,合理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完善区域生态空间,加强产业功能对接,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有序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勤提出三个观点:一是要客观理性的认识都市圈现象。指出从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力进步角度认识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尊重都市圈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都市圈规划要“有的放矢”。提出都市圈规划应注重对社会经济活动现象的深入研究,聚焦到具体问题、聚焦到共同行动。三是建立空间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制度。指出面向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高效的空间治理需要空间精准、实时动态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强调要形成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的共识,建议重视总结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教训,提出加强都市圈产业空间研究,强调要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王伟提出都市圈规划应加强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指出都市圈是一种治理机制,强调加强顶层设计保障都市圈规划的科学实施,提出通过数字化支撑的科学评估确立规划的公信力,指出应通过科学界定、战略共识、治理机制、评估平台推进都市圈规划。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马向明指出都市圈是一种生活圈,强调文化认同在都市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知识经济时代要重视高品质空间的营造,重视创新走廊等创新空间的发展,指出都市圈的形成和发育成熟需要平等的协商机制。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梅耀林强调都市圈中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调控引导作用的协调,支撑都市圈发展要满足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出都市圈规划要关注都市圈的具体个性内容、关注临界地区发展,要建立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政策机制。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市县规划处处长李晓玲分析了银川都市圈规划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从改革上求突破,打破行政壁垒,探索建立一体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打造智慧都市圈,推动管理和服务的全面升级,强调着力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共治。
武汉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主任胡忆东提出都市圈规划具有战略性、管控性和实践性,强调都市圈规划要采用新的范式以相应新时代的空间发展,提出从大范围的城镇功能组织空间、都市圈、都市协助区或特色区等空间层次研究推进都市圈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主任研究员陈睿提出结合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看待都市圈规划在国土空间格局中的重要意义,要更加关注人、关注创新和关注服务,提出从分层的角度构建网络化的都市圈格局,强调都市圈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指出要加强不同层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耦合。
对 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指出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发展比较适宜的空间单元,强调构建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都市圈健康发展,指出必需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才能应对利益格局调整的问题,强调都市圈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需秉承社会公平的价值观。
清华大学教授顾朝林指出要准确把握都市圈概念及其发展演变,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概念中重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强调以深层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划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制度建设推进都市圈发展,提出要避免盲目跟风,强调要稳慎推进都市圈规划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指出当前推进都市圈相关工作要防止变成忽视客观规律的“抢帽子”活动,强调要准确把握不同都市圈发展的目标、机制和路径,把握体现差异性的核心问题,指出都市圈规划建设的本质是跨行政区的区域合作,提出推进都市圈层面的标准化、建立跨区域的住房供应和服务体系、评估都市圈核心资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指出要基于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研究都市圈的具体问题,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要体现不同内容和重点,强调都市圈的规划建设要打破行政壁垒。
华夏幸福股份公司副总裁、深圳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院长蔡震指出要围绕核心城市研究推动都市圈规划建设,要在基本概念、统计口径等方面形成共识,推进都市圈的深入研究,强调加强核心城市近域空间内网络体系和产业空间组织的研究,指出都市圈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各位专家还和现场听众就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总结发言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认识和把握都市圈规划,包括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和协调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时代要求;指出后工业化时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都市圈规划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实现高品质生活;强调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同城效应不断增强,都市圈规划要基于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形态,超越地理空间行政边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调要基于我国国情,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要尊重地域差异,不能搞一刀切;指出要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推进都市圈规划,化解城市病问题,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各方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促进都市圈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数字化协同平台。
注:本文分享自“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温故而知新——我国都市圈规划溯源与新时代使命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打造面向世界的武汉一小时大都市圈
挖掘宁波特色,走出一条多节点网络化都市圈的绿色发展新路
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