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西咸新区成为第7个国家级新区,是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乡村发展一方面要注重都市区对全域乡村的影响,另一方面需协调区域内本体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如何理解城乡融合的内涵,并基于西咸新区发展特质,提出在城乡融合理念下的乡村发展路径尤为重要。
1城乡融合解读
城乡融合的核心是城乡资源及其价值均等化的城乡均衡发展状态。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演化的阶段特征表述,其作为一种状态,无论对于单一的城市发展还是单一的乡村发展来说,均是以一系列的“供给—需求”关系作为核心联系。
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在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城乡产业的均衡发展:一是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城乡产业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各展所长、错位发展;二是按照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分工,实现产业的相互衔接和配套,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融合的保障。城乡空间融合可以表述为一种理想状态即城乡物质空间与生态基质空间的有机生长、复合交融。
2西咸新区特质解析
2.1 西咸新区城乡发展特质
2.1.1 西咸新区发展阶段特征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的主城区边缘地带,总面积882 km2,现状总人口约99万人,城镇化率为42%。西咸新区在成立的4年多时间内,大力发展城市地区,对乡村发展的关注程度远远不足,使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低下。
2.1.2 西咸新区城乡特质要素
(1)城乡绿色生态基底。新区“山、水、林、田、湖”交相辉映,以“九河十湖,蓝脉绿网”的大水大绿构成西咸新区的绿色生态基底。
(2)交融的城乡空间关系。西咸乡村依托绿色生态基底均匀分布在西咸全域,城市空间呈组团式布局,城乡空间之间相互咬合交融、互为图底。
(3)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咸新区曾是周、秦、汉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是陕西省文物遗产分布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生态廊道分布图
城乡空间分布图
遗址区分布图
2.2 西咸新区全域乡村特质
西咸新区乡村整体呈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发展水平差异大且受周边城市影响大的特质。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西咸新区全域乡村中85%以农业发展为主,且产业类型相对单一,多数村庄产业基础较差;在村庄空间建设方面,除已做过美丽乡村和有一定乡村旅游基础的村庄外,西咸新区村庄空间风貌无明显特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普遍较差。
3西咸新区乡村建设规划创新点
3.1 构建西咸全域一体化的城乡空间关系
在西咸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打造“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西咸田园村镇由重点镇、优美小镇、田园乡村组成,形成以田园生态区为基底,田园城区和田园村镇为点缀的“城区—新城—镇/优美小镇—乡村”新型城乡空间关系。
新型城乡空间关系模式图
3.2 多视角分级分类,引导村庄差异化建设
由于西咸乡村数量众多、发展差异大,因此须对全域乡村进行村庄类型判定,通过分级管控,分类施策,立足全域进行动态的、有侧重的乡村建设过程的引导。
西咸新区全域乡村分级分类
3.2.1 全域乡村定序定级
基于对西咸新区发展阶段、全域乡村现状特征及乡村未来发展动力机制的综合分析,构建全域村庄基础评价、村庄城镇化趋势评价及村庄发展趋势评价3大评价体系,对乡村进行分类评价。通过3大评价,将全域行政村分为近期城镇化型村庄、中远期城镇化型村庄、引导迁并型村庄、功能提升型村庄及重点发展型村庄,明确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村庄的城镇化时序及未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村庄的发展等级,完成全域村庄进行定序定级判定。
3.2.2 全域乡村定类定质
根据城乡空间关系确定城乡圈层结构,并以此划定4种村庄基本类型:城市功能区内村庄、城市边缘区村庄、城市近郊区村庄及城市远郊区村庄;基于对西咸新区城乡空间要素特征的把握,划定4种村庄特征类型:临空形象展示村庄、交通干线两侧村庄、滨水村庄及遗址区村庄。依据村庄不同类型明确乡村发展目标与重点。
3.3 圈层差异划分,构建城乡互动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西咸新区乡村现状产业中农业生产占比约85%,多以果蔬种植为主,产业类型相对单一,发展较为薄弱。同时,现状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特色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作为都市区周边的乡村,乡村未来产业发展与都市区会产生极强的互动特征。
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基于城乡空间圈层关系提出3种不同类型的三产融合策略:位于城市功能区内及城市边缘区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城市资源,以城市服务型产业为主,打造主题型消费空间;位于城市近郊区的村庄,利用与城市接近的区位优势,以一产为基础产业,三产为主导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市民休闲消费和现代农业生产功能兼具的都市近郊旅居生态休闲产业;位于城市远郊区的村庄,利用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耕地资源,以一产为主导产业,三产为特色产业,强化二产,实现三产联动发展。
全域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咸5大新城定位、主导产业、西咸优美小镇及既有项目和乡村产业现状、乡村发展核心资源,将全域划分为6大产业片区:城市配套服务片区、历史人文片区、生态观光片区、休闲农业片区、科技农业片区及规模农业片区,明确个体村庄的产业发展方向,有效指导全域乡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4 构建多层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标准
根据村庄类型划定,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引导、乡村规划结构的提出,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建设3个方面共计17项内容,提出3个等级的配置/建设标准来构建村庄建设标准库,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布局引导及建设示意。
多层次的村庄建设标准构建思路
3.4.1 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西咸新区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生活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村庄类型突出差异配置标准,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利用集约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目标导向为基准,主要配置项目及配置要求与乡村发展的基本类型相关。
3.4.2 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配置
基础服务设施的配置以村庄建设现状和建设目标为基础,以生态低碳理念为原则,综合考虑村庄与城市的关系,集约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并依据村庄分类差异配置,从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保环卫和综合防灾等9个方面制定19项内容3个等级的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及布局引导,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城乡融合下的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3.4.3 现代化的乡村空间建设指引
以建设都市区现代田园乡村为目标,对农宅加建进行建设管控,对新建农宅从建筑组合形式、院落布局形式、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及色彩、建筑屋顶及建筑高度提出建设导则。重点针对村庄空间改造提升从农宅改造、环境整治、设施提升3个方面制定9项内容3个等级的乡村空间建设标准,并给出相应标准下的建设及改造措施示意,以现代化的改造提升思路推动城乡空间的融合。
3.5 制定村庄发展建设标准库
为落实乡村规划内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保障规划在个体乡村层面的有效落实,要结合村庄自身特质,制定全域个体村庄的村庄发展建设指引表,明确村庄定序定级、定类定质、产业发展类型及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空间建设等3方面标准指引,实现对全域村庄发展建设的把控。
村庄发展建设标准库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城乡关系的再认知。现阶段乡村规划需在正确认识新型城乡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多方位的提升,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要素的自由双向流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针对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特质要求及其城乡交融的空间特质,并基于西咸本体乡村量大面广、类型复杂多样的情况,本文在城乡融合理念下,以“分级管控、分类施策”为原则,对全域乡村展开“定级定序+定类定质”的类型划分。同时考虑城乡关系圈层划分,提出不同类型乡村的三产融合发展策略,构建城乡互动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在空间建设中,构建多层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标准,明确村庄空间建设重点及建设力度。除此之外,为了确保项目的落地实施,本文提出建立个体村庄建设标准库,明确建设计划,从全域层面有序、有效指引西咸乡村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关系及乡村经济产业建设体系,重点在于对全域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对全域村庄空间建设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注意城乡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基础,明确个体乡村建设路径,为全域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依据。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6期《城乡融合理念下西咸新区乡村建设规划》,作者:段德罡、赵晓倩、沈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