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南漈下在福建省的位置
1
概况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座落于屏南县南部文笔山南麓盆地之龙漈溪畔,海拔800余米,四面环山、双溪夹流。自明代正统年间(1436 -1449年)甘氏自浙江入闽开基建村,习武健身之风日盛,世代相传虎桩拳法,武举人、武进士等武将频出,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也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居地。
▲ 聚落俯瞰
2
村落格局与公共建筑
村庄坐东朝西,依山沿溪构筑,溪畔风雨长廊贯穿南北、连绵不断,村头村尾各有一座木构廊桥横跨溪上。明代为抗倭寇和山匪,环村建有城墙城楼,如今石砌城墙尚存2m多高,其中北门城楼建于1461年,现存完整,上部为单檐歇山抬梁式木构城楼,下部为砖石混砌券洞门,上书“漈水安澜”题额。
▲ 古村墙垣环绕
北门城楼旁的“迎仙桥”,俗称“花桥”,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木构平梁廊桥,东倚城楼,西置水碓,不仅是桥、是廊,更是村中心热闹的公共聚会场所。桥头内近年新安设了液晶电视,傍晚时分桥亭中两排长凳总是坐满村民谈天说笑,怡然自得。
▲ 村门与迎仙桥
村南水尾的“聚宝桥”,又称漈川桥、水尾桥,始建不详,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修。为原木“八字撑”木梁廊桥,桥中设有神龛祀奉玄天上帝。桥旁的水尾殿,又名“飞来庙”,殿内清代壁画楹联尤其完整。
如今,古村墙垣环绕、街廊绵延、巷弄纵横,民居、祠堂、寺庙、城楼、桥、亭、驿道等历史遗存一应俱全,总占地面积约8万m2,其中8处独特的建筑,已合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漈下建筑群”,包括: “聚宝桥”、“飞来庙”、 “龙漈仙宫”、北门明代古城楼、“迎仙桥”、 “官厅厝”、 “峙国亭”、凌云寺等。
▲ 巷道
▲ 桥内是居民的日常休憩空间
3
乡土建筑艺术集萃
村口“峙国亭”为平面正方形的单檐歇山路亭,因地处溪畔街巷交汇处,且是入村的必经之路,为便于通行,民间巧匠通过特色“减柱造”的做法,将原本“4 x 4”的规则柱网,运用抬梁的方式减掉一根落地柱,给穿亭而过的巷道让出更宽敞的通路,因此呈现出十分罕见的“十五柱”亭。据说这亭子的柱子数量成了旧时甘氏后裔在外认亲的证物,若答不出这亭有多少柱,就不是真正的漈下村人。此外,亭内梁枋上刻画有大量“三国演义”题材的彩画故事,亭中供奉武圣“关羽”。
“龙漈仙宫”俗称“马氏天仙殿”,大殿三面环溪、坐南朝北,殿前高悬“方壸圆峤”匾额,建筑则取上圆下方的造型特征,寓天圆地方之意。圆形穹隆藻井如百鸟朝凤,盘旋上升,富丽堂皇。其中独特的马氏仙姑信仰文化也是本村独有的特色。
▲ 上圆下方的马氏天仙殿
▲ 檐下细部
▲ 屋脊做法
此外,还有极具时代特色的“文革语录楼”和保存完整的甘氏宅院等。甘国宝祖居还保存有乾隆皇帝御赐“福”字匾,全村至今沿袭习武之风,石锁石蛋等民间习武器械处处皆是。
4
现存状况及保护建议
漈下村明清传统民居大多石砌基角、夯土筑墙,随着风雨侵袭表层剥蚀,呈现出层层夯筑的土墙界面风貌,加上阶梯状层层跌落的马头墙与曲线浑圆的云鬟墙交相叠嶂,呈现出闽东山区传统村落的典型景观。
▲ 主街
▲ 木罩面外墙
如今漈下村的乡土文化旅游已经有所开展,村民对于古村保护也涌起极大的热情:村落外围的新建民房大都已涂刷成土黄色;沿着龙漈河西侧新建了长廊,对沿岸新建的砖混结构民房起到一定的景观优化效果;同时滨水的廊下空间和长凳,为人们日常行走交谈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半公共空间;许多曾经在外务工的漈下村年轻人开始陆续返乡创业。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当地政府部门应事先做好统筹布局规划和统一透明的监督管理,有效引导村民在改善自己的家园的同时,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村落风貌景观,激活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动力。
主持:阮仪三
图文:
袁菲 上海同济设计研究院
葛亮 上海同济设计研究院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