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北京规划国土(ID:bmcfcpalrn),欢迎关注!
城市
设计说
本栏目将立足城市设计,解读我们身边城市品质提升实践背后的故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北京的城市建设,同时借鉴国内外实践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导 读
上期栏目,小编带大家回顾了21世纪初伦敦政府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方面所实行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果,其中,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口袋公园让人印象深刻。说起口袋公园,可能很多我们栏目的忠实读者已经联想到我们之前为大家介绍过的“瑜舍微花园”。其实,北京优秀的微型公共空间案例还有很多,今天就请大家跟小编一起走进王府井,去感受街角的“墙上痕、树下荫”和其背后的故事。
王府井口袋公园的改造是东城区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中要求的“留白增绿、改善人居环境”而进行的城市修补工作。
王府井口袋公园夜景,图片来源:千龙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27条明确,要“加强城市修补,坚持‘留白增绿’,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健全公众参与和街区人居环境评估机制,因地制宜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以及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成为工作的重点。
东城区以“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计划为载体,坚持“留白增绿、见缝插绿、拆违添绿、能绿则绿”和“口袋公园”建设与“大尺度绿化”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利用腾退空间,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和活动广场,为市民提供更多休憩娱乐的场所。大通滨河公园一期工程、西革新里城市休闲公园和王府井等新增的10个“口袋公园”皆是其有效工作的成果体现。
2017年8月30日,按照北京市东城区的要求,由朱小地领衔的设计团队参与到已经启动的王府井地区整治提升工作中去。他们在2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一次“疯狂的设计与施工”:在完成整个街区场地、绿化、照明设计的同时,将几个街道拆除后不便利用的小空间改造成口袋公园,规模为950㎡。
项目主持建筑师朱小地,图片来源:千龙网
口袋公园以“墙上痕,树下荫”为指导理念,在完成其公共空间职能并提高了街道完整性的同时,传递了对以往消失的互通与四合院的留恋这一观念,做到了“寄情于景,以物托思”。
建筑中复辟文化片段
在传统与当代的矛盾中突出重围
此次王府井地区整治提升工作,集中在王府井西街以东、北至大纱帽胡同、南至大甜水胡同的街区。王府井西街在经历十余年的街道建设和拓宽后,街区的城市界面形成了参差不齐的轮廓,建筑外观不甚完整。
凹进的空间共有4处,面积较大的两处分别位于周围三条道路的交叉口,另外两处分别位于西侧和南侧,均是三围合的场地,一面朝向街道敞开。其他相邻的街区界面比较完整,在街道扩展的同时得到了比较好的恢复。
口袋公园区位图,图片来源:有方空间
因此,在街道整治过程中,也形成了拆迁后极为罕见的情况:已开放的界面在空间上已经与城市街道建立联系,应该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一部分,但残破的墙体和与街道不和谐的氛围让人们很难融入,即便将其内部空间打扫干净,重新装修,也依然存在城市道路界面不完整和城市空间结构混乱的问题。
现代化的城市街道与老街区院落肌理的矛盾和冲突,全部集中到这四个被明确界定的小空间上——它们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这里的历史和往昔繁荣。而今已人去楼空,成为断壁残垣,在附近充斥着现代化文明象征的钢筋水泥中夹缝求生。
王府井西街与大纱帽胡同转角口袋公园改造前景象,图片来源:有方空间
因此,此次改造的重点得以明确:将几个小空间形成的新的公共空间与街道空间较为自然的衔接起来,提高街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寻找合适的改造方法,使改造后的空间在风格上与周围环境大相径庭的时,留有余地以呼应传统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了“墙上痕,树下荫”的概念,将突兀的街区空间打造为口袋公园,以完整街区所提供的公共空间的职能,同时使用了通透的设计形式,使旧建筑的样貌得以展现于公众视角,回应了老城风貌和文化传承。
王府井西街与大纱帽胡同转角口袋公园施工过程:种植树木、更换铺地、“墙上痕”吊装、喷漆,铺地细化、井口石置入,补充绿植、夜景效果。图片来源:方空间
王府井西街与大甜水井胡同转角口袋公园施工过程:种植树木、铺装更新、“墙上痕”定位。图片来源:有方空间
02
墙上留痕,街角咀华
旧时的记忆从未淡忘
“墙上痕”就是将北京传统建筑中的砖墙作为图像提取的对象,将砖墙构造进行反转,得到了砖缝的“负”形。
这也是源于总设计师朱小地的儿时记忆中,古老的砖墙在阳光的照射下所呈现出的明暗、光影变化的印象。“墙上痕”所提示出的情景,既是对以往消失的胡同与四合院的留恋,又是一个当代性的观念表达。
墙上痕细节,图片来源:城市住宅
设计师在距离较小的位置,采用了平直的处理,与两侧实体墙相连接。在距离较大的位置,采用了曲面的设计,使路过此处的人们能有更多的角度进行观赏。而划分比例较大的“墙上痕”在较远的地方观察或者直视时,通透性非常好,视线完全可以直抵后面的老墙体,呈现消失的感觉。
改造后,王府井西街口袋公园人视,图片来源:有方空间
结合“墙上痕”的创作,设计师又依托场地内已经存在的高大树木,种植了一些胸径较大的国槐,新种植的国槐与场地内原有的树木共同营造了“树下荫”的效果。
“树下荫”连同“墙上痕”中的立体绿化和场地内的盆栽植物花卉,共同构成了一幅副老北京四合院的生活场景片段,以此唤起和重构公众对于老城生活的集体记忆。
改造后,王府井西街与大甜水井胡同转角口袋公园鸟瞰,图片来源:有方空间
03
包容与共生
重构多元人群和居场域
建立一种“多人群的共生关系”,是团队“墙上痕,树下荫”设计理念的核心目的。
项目所处的区域内既有本地居民也有外地游客,多元化的人群对周边环境的诉求不同,因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所以,项目希望通过对空间的划分和不同尺度的层次处理,将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呈现出来,为多种人群创造共同的公共空间,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可能性,以此唤醒公众对于老城生活的集体记忆。
改造后,口袋公园内的活动场地,图片来源:城市住宅
“墙上痕”的设计运用的是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呈现出的也是现代化的造型,这些外在明确着它的新的属性。但其应用的图案是传统的砖,在与背后老墙的相互呼应中,暗示了新与旧对话的关系。
新的介入并不是打破一切,自我为中心,而是在新旧对话中建立起场地延续的文脉,能够相互共生。
改造后,墙上痕与周围墙体关系,图片来源:有方空间
人们对于传统建筑和生活的记忆,在王府井改造项目中通过空间、材料和质感的不间断的展开与折叠而来。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集体记忆驻留的空间,而物体与材料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成为了记忆的承载者,进一步触发了记忆。
这是一个记忆物质化存在的空间,如同一个催化剂,使时间在集体的经历之前坍塌。如此,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与过去相融。
资料来源:东城区百街千巷、有方空间、千龙网、BIAD-Art
本内容由城市设计处提供
你可能还喜欢
一定要看看:北京·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一周年发生的变化!
构建整体秩序·彰显城市特色——《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要点》解读
三里屯里的“秘密花园”——微空间彰显大魅力
伦敦公共空间提升计划:从“100个公共空间”到“优秀户外空间”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长按关注北京规划国土,解锁更多权威资料
点这里,查看城市设计说往期内容
来源:北京规划国土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刘芳
声明:本文来源:授权转自北京规划国土(ID:bmcfcpalrn),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规划师》杂志社微信公众订阅号(ID:)为非盈利新媒体平台,所有转发的非原创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新媒体渠道,如果所转发图文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打开链
【规划师论坛3】田园生态圈构想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对策
【规划师论坛2】田园综合体规划协同路径研究
【规划师论坛1】新型城乡关系下田园综合体价值内涵与运行机制
【规划师论坛4】“显性”与“隐性”兼顾的田园综合体规划 —— 以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为例
【规划师论坛5】乡村规划 3.0 时代的田园综合体规划 —— 以《唐河县桐寨铺镇福星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