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工程师马向明
《纲要》开创性地释放
“一国两制”之利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香港被提及102次,澳门90次,远比其他城市要多得多。从这种量级差异中可看出,这是一个侧重于港澳议题的规划。
回顾区域历史,珠三角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与港澳,特别是与香港的作用密切关联的。因此,《纲要》提出: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之下,港澳两个中心城市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到国家发展决策体系,这极大地提升粤港澳三地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和当量。故从珠三角规划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开创性地释放出“一国两制”之利。
对《纲要》进行词频搜索可发现,排前三的高频词分别是“合作”169次、“创新”130次和“国际”105次。对比近期国家级的另外两个规划: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排前的三个高频词是“生态”、“创新”和“公共”;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排前的三个关键词是“创新”,“生态”和“环境”。
从共性来看,显然“创新”是时代赋予的共同任务。除了共性外,长三角规划会在生态文明方面,雄安新区会在面向人的公共服务上作探索,而粤港澳大湾区则要在国际化方面为国家的发展发挥作用。
因此,粤港澳未来将在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将为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东南亚和中国南方重要的增长极——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正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所以,《纲要》提出在国家层面对大湾区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要素注入,基建、制度安排和改革等多维度,广度和力度非常。仅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上来看,就提出三个令人兴奋的设想:一是加强空域协调和空管协作,优化调整空域结构,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空管保障能力。二是加快构建连接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三是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
这三项都是与珠三角发展关系密切,但却是粤、港、澳三地自身都难以解决的问题。《纲要》在国家层面提出明确要求,如果国家部委的相关决策中能够予以落实,那对粤港澳三地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