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司的报告,截止2010年,世界上有35亿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化率达到50.5%,世界进入真正的“城市时代”。而在这一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的现象尤为明显。2011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中,有49%居住在超过50万人口的大都市区中。根据联合国经社会《世界城市化展望》(2011年修订版)预测,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52%,表明大都市区化已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3年的53.73%,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但与此同时,由城乡分离导致的进城农民工半城镇化现象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农民工的落户问题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但长期以来,如何衡量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一直是中国城市研究的一个难题,这是因为中国的城市是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域,实质上是城市-区域。传统研究中一般采用两种统计口径界定城市人口规模。一是市区非农业人口,由于现今城市中有大量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他们未统计在城市户籍人口之列,因而这一统计口径无法反映真正的城市人口规模。二是市辖区总人口,因2000年以来大量县或县级市改为区,一些城市的市区包含了大片的农村,导致市区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因而采用这一统计口径衡量城市人口规模显然又偏大。
为更准确地反映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宁越敏等曾在2007年借鉴国外大都市区的概念,提出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2010年“六普”城乡统计口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上述界定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都市区的概念和界定
都市区是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郊区化的出现而形成的。它在空间上表现为高度集聚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与之联系紧密的外围区域的结合,并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纽带。和人口普查使用的各种城市空间概念不同,都市区是城市的功能地域,反映城市功能覆盖到的空间范围,其大小可作为判定城市规模的重要标准。又由于都市区以县为基本统计单元,数据较易获得,因而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
宁越敏根据“五普”城乡划分口径和数据,提出了中国大都市区的简易界定方案:①全部人口为城镇人口的市区为中心市,人口下限为50万人;②城镇化率大于60%的区县作为都市区的外围县。2010年中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其城乡划分标准较“五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五普”对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以人口密度为原则,凡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km2的区,其全部人口计为城镇人口,而人口密度小于1500人/km2的区或不设区的市,只计算街道或居委会的人口。“六普”采用城区的口径,以居委会为统计单元,城镇界定接近于城镇的实体地域,与“五普”比较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km2的区在“五普”中均被视为“城市化地区”,其全部人口统计为城市人口。而在“六普”中,很多这种类型的区其城镇化率不足100%,个别甚至低于60%。本文在宁越敏等2007年对都市区界定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六普”人口统计的新特点,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大都市区的界定方案,并研究中国大都市区新的发展态势。
遵循都市区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以及中国“市辖县”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国的大都市区应以区、县为基本统计单元,并由中心市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具体界定方案如表1所示。据计算,2010年全国共有99个城市的中心市达到50万人的门槛,且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它们连同外围区县,形成标准型大都市区。但中国城市行政区划类型较多,情况复杂,除标准型大都市区外,仍存在着以下几种特殊情况:即中心市分离型、主副双中心型、无中心市型、多核心分散型。
表1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方案
Table 1 Delimitation of Chinese Metropolitan Areas
性质 | 区县类型 | 界定标准 |
中心市 | 中心城区和部分近郊区 | ①人口密度≥1500人/km2,且城镇化率≥70%的区可作为中心市;②大都市区中心市总人口不低于50万 |
外围县 | 近郊区县(市) | ①未达到中心市标准,但城镇化率≥60%的区县(市);②与中心市或已划入该都市区的外围县(市)相邻近 |
非大都市区 | 远郊区县(市) |
|
研究结果
(1)按照本文界定方法,2010年全国共有128个大都市区(图1),比2000年增加了11个,约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不含地区、州)的45%,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达到80个,约占大都市区总数的62.5%。相比之下,若用市辖区总人口衡量,全国有136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二者相差甚远,显然采用大都市区的概念可以更准确的评估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水平。
(2)2010年中国(大陆)大都市区总人口为3.19亿,比2000年增加了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8%,比“五普”时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中国的都市区化现象进一步显现。但利用“五普”数据界定的117个都市区中有8个出现了人口减少,他们多因某些外围县行政区划扩大后城镇化率达不到相应标准被排出在新的都市区范围之外,使都市区人口也随之减少。128个大都市区的城镇人口为2.82亿,占同期全国城镇人口的42.2%,表明全国已有接近半数的城镇人口居住于大都市区之内;而其城镇化率高达88.2%,说明以都市区口径来代表中国城市的规模是合理的。
(3)从规模结构上看,以大都市区人口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属于较为分散的类型,但2000年以后有向大型都市区集聚的倾向,且高等级都市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大都市区具有更好的集聚经济效益,其发展具有超前性,因此,大都市区化将成为中国今后城镇化的重要特征。
(4)从空间分布上看,东部是中国大都市区的主要分布地带,并形成了三大都市区连绵地区;中部地区都市区数量增加较多,但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人口50万~100万都市区较为发育;而西部地区大都市区发展最为滞后,都市区极化现象十分突出。

图1 2010年中国大都市区空间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etropolitan areas in2010
展望及讨论
采用都市区这一统计口径不仅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城市的实际规模,而且可以反映中国业已开始的都市区化的进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群的空间格局。美国自192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50%成为城市化国家以后,开始进入都市区化的发展阶段,1990年后则进入大都市区化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0%。可以预见,在处于相同的城镇化历史节点上,中国今后必将迎来大都市区的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在大都市区中含有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他们未实现与户籍城镇人口等同的社会福利待遇,半城镇化现象显著;二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巨型都市区发展过快,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一方面试图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指出要放开中小城镇的户口,另一方面,对城区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提出了差别化的农民工落户政策,特别是提出了要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但实践表明大城市的规模效益以及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会对人口流动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基本完成城镇化后会开始出现大都市区化的原因。笔者认为,特大城市的控制人口政策应主要针对所在的中心城区或所谓城区。至于大都市区的外围县以及更外围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若在这些地区通过大力建设和发展新城新区,将其作为新增人口的蓄水池,可以形成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从而平衡中心城区的强大向心力。这样不仅可发挥大都市区集聚经济的整体优势,亦可避免人口向中心城区过度集中带来的集聚负效益。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还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空间布局的主体形态,但官方亦未对城市群进行科学界定。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就在都市区界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辽中南四个都市连绵区,笔者也曾对大城市群进行过界定,并认为,可以在大都市区的基础上界定城市群,大都市区作为城市群的发展极核,非都市区部分则作为城市群的生态空间,最终形成由中心市-都市区-城市群三个不同尺度构成的中国城镇化的整体发展空间格局。
本文原载于《地理科学》2015年第6期,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4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ZH003)资助。